■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家住萧山瓜沥的朱女士将一面绣着“长护政策暖人心,医保服务显真情”字样的锦旗,送到医保萧山分局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萧山支公司长护项目组的工作人员手中。
原来,今年年初,朱女士在网格员的引导下,为自己93岁常年卧床的老母亲申请了长护险服务。
此后,萧山的长护服务定点机构为老人定制了全套服务:清洁口腔、预防褥疮、康复训练……护理员还会为老人提供细致的梳头、剪指甲等服务。
“这个惠民政策救了我们一家!现在我晚上能睡整觉,白天上班也不怕分心了。关键是母亲的照护有专业护理人员上门照顾,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还能问一问,学一学,”朱女士眼角带泪提到这样一个画面,“有一天,妈妈看着镜子里的新发型,笑了好久!”
朱女士的话,朴素直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长护险带来的改变正发生在这个家庭里。一面锦旗,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感激,更折射出一项惠民政策的温度与力量。
长护险的全称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也被称作社保“第六险”。这也是近年来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已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随着长护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失能老人变成了受益人群。
仅以萧山为例,从今年年初长护险推进以来,萧山就有超1100名失能人员通过长护险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重拾生活尊严。
定期上门的护理服务不仅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也为他们创造了与外界的互动机会,缓解了孤独感。长护险提供的专业护理服务不仅能满足生理需求,更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人感到被尊重,朱女士母亲“照镜子微笑”的细节,正是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体现。
同时,对一个家庭来说,长护险也是一种减负,不仅是每月请护工带来的经济上的负担,也包括家庭其他成员的照顾负担。朱女士从每天需要凌晨4点起床到能睡整觉安心上班的转变正是长护险有效减负的体现。同时护理员的手把手教学将专业技巧下沉到家庭,使家属掌握科学照护方法,形成长效支持体系,比单纯经济补贴更具温度。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是社会无法避免的。只有积极面对,做好准备,才能适应民生需求的改变。
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而民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护理型床位不足50%,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不足300万人。这意味着,大部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是住在家里由家属照顾的,这些家庭对长护服务有强烈和长期的需求。
“随着国内长护险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业内对多层次长护险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后续,我们将持续完善长护险政策体系,优化经办服务水平,让更多失能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医保萧山分局工作人员的话,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不断升级完善的长护险将像温暖的阳光,照亮更多“朱女士一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