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最近《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城市里,部分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在实际应用中既用不到又拆不掉,变成停不了车的“僵尸库”,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不便。配置了立体停车库的小区里,不少居民宁可将车停在通道上,也不愿停进立体车位。
无独有偶,笔者几天前在城区一处商业综合体发现,其地下车库正在拆除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设施。当然,与《半月谈》记者发现的情况一样,这里的立体车库平时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跟“一位难求”的普通停车位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人宁愿绕一点远路,也不愿意就近停在立体车库。
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就是立体车库车位设计过分吝啬,导致高不过1米5,宽不过2米,空间非常局促。光是高度要求,就能排除一大批车辆。剩下的符合高度要求的车辆,只要车身稍微宽一点,停车就成了考验眼力、车技和耐心的技术活,稍有不慎要么轮胎被挤压、要么后视镜被刮擦。有些立体停车位入口居然还设置了一段斜坡,主动为车主增加难度。喜欢挑战高难度停车的车主毕竟只是少数,多数人只求停车方便。所以只要有更宽敞的选择,许多人就绝对不会选择立体车库。
何况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消费者选车方向日益趋向更高更大更宽,狭小的立体车位已经跟不上时代。而且,新能源汽车因为带着电池,车重普遍要比燃油车重很多,立体车位能否安全承载,也要打一个问号。这其中的安全风险,也是要考虑在内的。
由于遭到广大车主的嫌弃,立体车库甚至陷入了恶性循环。与电梯类似,立体车库属于特种设备,建设成本投入巨大,维护成本同样巨大,不仅需要定期检修维护,还需要专人管理。这就导致立体车库回报周期也很长,除了城市中心、医院等实在缺乏停车位而需求又极其旺盛的区域或单位,在其他地方及一般居民小区,无疑成了沉没成本,停不愿意停,拆也很难拆,收益难以覆盖运维成本,最终结果就是被闲置。
立体车库遭到冷落的现状,无疑是 “想法是好的,但是落地实施起来不是那么回事”的典型案例。城市里土地资源紧张没错,人们对更多的停车位有需求没错,那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提供更多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怎么就不受欢迎呢?归根结底,还是这个产品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和尊重用户体验。但凡用户体验糟糕,甚至要求用户去迁就的产品,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就是用户决定论。对于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只要有选择,大部分人一定会选择“不将就”的那种。因此,无论做什么产品,都必须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当然,话说回来,这些立体车库一直闲置着积灰,坐等设备老化,白白浪费资源,也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要盘活资源,让立体车库得到充分利用,还是要从用户体验出发。比如将立体停车位设置为专用出租车位,以相对低的价格吸引愿意降低体验的客户;或者选择升级改造,建设新的立体车库,这类车库不仅增大了车位的尺寸,使倒车入库不再是难事,而且可以实现全程自动化,不再需要专人管理,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再者停车位较为充裕的地方,可以将立体车库改造成普通停车位,让大家更方便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