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评选“十大美食”,可以撬动多少可能性?
日期:04-29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美食似乎成了点燃一座城市热度的密码。像此前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地方美食的爆火,均引发了人们对相应城市的好奇和向往。
事实上,以美食为主题的活动,总能吸引大量目光。
最近,萧山河上镇举办了一场“河妈妈·盒上鲜”优质农产品鲜选品鉴会,吸引了不少本地市民和周边地区游客。在现场,河上16个村社推出40道菜品进行PK,并最终票选产生“河上十大美食”。
乡镇自行评选的“十大美食”,含金量能有多少?与其说是广大在场食客们票选出来的,不如说是“筷选”出来的。大家拿着碗筷奔向各摊位,哪里的美食味道好,哪里人气就更旺。再看最终入选“十大美食”的菜品,像是璇山下村清蒸甲鱼、下门村清蒸本鸡、众联村火腿片清蒸野鸭等等,都是一看就颇有本土特色的“好味道”。
而根据计划,入选“十大美食”的菜品,后续还将贴上“河妈妈·盒上鲜”的地域品牌,通过伴手礼礼盒和农产品大礼包的形式对外“打包”销售,让原本各村社“单打独斗”式的推广销售模式,转为区域共赢的模式,让“好味道”能够走得更远。
从票选“好味道”,到批量成为“牌子货”进而对外推广,河上这一举措,推动“土特产”向“金名片”转型升级,显然看到了美食对于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作用。
如今,不少人开始喜欢上用“吃”的方式认识一座城市,再到爱上这座城市。美食在很多时候成了一块“敲门砖”。试想一下,河上的美食销售到了外地,外地的潜在游客因为一口好吃的紫东村麻糍,可能就对紫东村产生了好奇。放眼全国,那些因美食而走红的城市,最初的“小小星火”,不就是那一口当地特色,让人被“勾住了魂儿”。
当然,想要靠美食把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火越烧越旺,也得找准路子。河上既然选择了打响地域品牌的方式,就应该先把品牌擦亮。河上有自己的“本味”,一方面要发扬光大,让名声更响亮,另一方面要稳定品质,不能因为有了一时流量而忘了初心,不能在走红以后就偷工减料自砸招牌,“背刺”消费者。毕竟,要是想要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不仅要靠第一次的“灵魂碰撞”,更需要后续一次次的“真诚相待”。
所以,属于河上的“泼天富贵”,或许就在路上。
乡镇评选出“十大美食”,可以撬动多少发展的可能性?只要敢想,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当前河上能做的,是先拿出最大的热情和最优的服务,用最硬的品牌质量,让河上美食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进而以最真诚的态度,去拥抱食客以及潜在游客们。
大胆猜测,或许下一个火爆的旅行目的地,就是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