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谁解红楼其中味

日期:04-29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化 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徐升

  常言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红楼梦》中所写饮食,精妙之余,更充满了因缘际会的宿命感,历来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无论一碟家常的佐酒小菜,还是一场酌金馔玉的盛大宴席,个中皆有暗藏玄机的悠长滋味。故而,著名红学家周岭先生所著的《红楼梦中的饭局》一书恰如一把开启红楼文化宝藏的密钥。此书兼有学术考据的严谨态度与闲话家常的轻松语调,将饮食叙事作为解读经典的楔子,引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了这场集繁华与苍凉于一身的文学盛宴。

  遇见这本书是在周日午后。原本只是为打发时间信手翻开的书页,最后却引得我仿佛着魔一般痴迷其中。周岭老师的文字无不彰显着他的博学、犀利与幽默,他将自己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研究通过“虚实食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吃出迷途”六个单元娓娓道来,设疑、求证、剖析,挥洒自如,皆成文章。

  提起《红楼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美食,“茄鲞”必定名声赫然。风靡网络的复刻“红楼”菜系视频中,它往往是创作者们不约而同选择的头道美食。对于这跨越古今依然魅力不减的“红楼第一菜”,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字义本源与文本描述的矛盾,并顺势抛出疑问:“鲞”字本义为干鱼,而王熙凤洋洋洒洒地向刘姥姥介绍“茄鲞”时,并未提及干鱼,那么究竟何为“茄鲞”?

  作者罗列了历来学者的误读,并加以循例反驳,最终着眼于原文,道破了美食中看似谬误的关节。两宴大观园时,新笋与茄子同时入菜的描述不合时令,而王熙凤所说“吃时用炒的鸡爪一拌”的冷热混杂的烹调方法,也不符常理。最终,周岭老师指出,这道“名实不符”的美食,应当是曹雪芹特意留与阅书人的一处妙笔。借醒人眼目的“茄鲞”,曹公不动声色地搭起了大观园之宴的舞台,令王熙凤之机巧伶俐,刘姥姥之朴实憨拙,众人各异的谑笑情态一一跃然纸上。而《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核心艺术理念,也再次被严丝合缝地印证。

  身为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影视化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儿时我随母亲一起看《红楼梦》电视剧,曾被其中有关螃蟹的两个镜头惊艳:甄士隐与贾雨村中秋小酌,掰开蟹壳,露出红澄澄的膏脂;史湘云起诗社开螃蟹宴,女眷们团团围坐,拈起饱满油亮的螃蟹,笑语盈盈。周岭老师回忆道,为了体现历史悠久的食蟹文化,剧组拍摄续集时在北京著名酒楼“正阳楼”、外贸公司、工艺美术品总公司等地多方辗转,终于弄来“蟹八件”,拍出完美画面,不料送审后为求简洁故被删减了大半,令他直呼可惜。而对于史湘云,周岭老师格外关注她在宴会上与众人周旋间隙中“出一回神”的状态,认为这一笔尽数点染出她“英豪阔大宽宏量”外表之下的细腻敏感。失去双亲的庇护,即便身为“四大家族”中的贵女,手头也并不松快,做东请客亦须得友人协助方能成事,这怎能不牵动湘云的愁肠?他感受到了曹雪芹在欢乐宴席中埋伏下的一丝冷气,感受到了这一笔的力透纸背,“隐藏在不显山不露水处,须细细地读、反复地品,才能悟到个中三昧”。

  诚如作者所言,“《红楼梦》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家长里短、一饮一馔之中,寓了一些大意思,并且写得极为生动”。当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与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相碰撞,惹人食指大动的不止繁复精美的美食描写,更是对其丰富意蕴的精彩解读。曹公作诗直叹“谁解其中味”,而《红楼梦中的饭局》,正是一部引领后来人徜徉于红楼奇梦的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