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幼芬
《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以柳暗花明的新视角,聚焦当下年轻人发展六大困境,对青年人的未来建设,贡献了珍贵、丰富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思考价值。怀揣这样一本知识宝典,面对讲台下的年轻人,我似乎有了游刃有余的宽阔意识,带着全新视觉与他们互动,平添不少欢乐。
在《人生哲思录》中,周国平说:“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他强调,成功该是优秀的副产品,而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周老师的话,是我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重纲,一直铭记在心,尽量落地生根。
《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梁永安的着墨重点,在当今中国青年的意识编程与发展脉络,更富实操性。他睿智的洞见,像一张高维的心灵导航地图,错综不复杂;他具象的方法,像一盏盏清晰闪烁的红绿灯,该走该停,坚定不失灵气;他如沐春风般温婉的言语,娓娓道出社会转型期一代新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混乱,以邻家老人的懂得与同理,指点迷津。
最与众不同的是,不高谈阔论,不针砭时事,他把自己放在芸芸众生里,以普通生灵的耳目,观察与倾听。直面问题,珍视危机,氤氲着人间冷暖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他对生命的理解与体悟。
正如文中所述:“我们向着复杂前进,一点点穿透,一点点去把它变得明澈,让生活更符合内心的向往。”针对目前年轻人存在的六大发展困难,“大时代小格局,有激情无信仰,高欲望低价值,有职业无事业,快流动低情感,有年轻无青春”,梁老师逐一细致入微地分析,我有限的认知格局被打开,对年轻人的情感追求,有了更多的理解,那颗始终未曾休停的跃动之心,也再度飞扬,青春的火种,得以重燃。
我一直推崇“活在当下”的生活定律,觉得“不纠结于过去不焦虑于未来”的人生,才淡定通透。但梁老师则说,“岁月有一个最基本的定律:人不但活在当下,而且活在明天”。他认为,今天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下一步,一个人没有对下一步的认识,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去哪里。浅显里,暗藏解读全球化时代洪流的大格局。
确实,AI时代的来临,让今天的社会转型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农耕意识,已不足以应对迅速涌来的剧烈变化,微小逻辑,更限制了构建并融入现代多元生活的动力。身处伟大变革中,国人需求,已从物质的富足,提升到了精神丰盈自由的层次,若还在每天过过小日子的认知里,生活的灵感与创意无以激发,生命自由的滋味也无从品尝。
梁老师说:“年轻人,应当具备朴素的农夫气质,有春种秋收的长情,还需要有水手一样的远航能力,面对世界有自由探索的心志与面向远方的开拓”。于此,我照见自己根深蒂固的“贫穷思维”与“小农意识”,不乏明哲保身的短浅。甚至,还整日里想着法子,想将远航的孩子召回身旁,放到触手可及的距离,才觉心安。想想,这格局也真是小了呀!我应该穿越恐惧的心理暗区,放下忧虑的包袱,祝福年轻人,在差异化的世界里,以高远宽阔的“主人状态”,释放青春的热度和创造力,体验自我探寻的丰富可能。
关于爱情银河越来越宽导致的“不婚不育”时代症结,梁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一是培养孩子的成本太高,压力太大,婚姻的围城,令人望而生畏;二是男女青年在学生时代缺乏与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的学习机会,建立与维护温暖二人世界,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传统观念对于女孩的道德束缚,已不适合女性力量良好发展的新时代。他也奉劝现代女性在婚恋关系中,要舍弃默默期待的传统心态,允许自己由心而动,一味守株待兔,会丧失许多机会。
他也提到,国人传统的“门当户对”择偶观,需从门第、财产等外部的尺度,跃迁到精神层面。相爱,爱的是对方的生活,一个人若是没有建设生活的能力,那么再完美的条件,也会随风流逝。爱情的最大规律是再创造,而不是彼此捆绑,那种一个人就能跟世界建立关系的人,才能品尝爱情的幸福,而希望爱情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想法,更不可取。
社会的格式化能力太强。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常常禁不住感喟,叹青春已逝,活力不再。当梁老师说“青春是终生的事情,是一种精神生命,一种永不停息的感受”时,我瞬间重返青春。想起一条心理学金科玉律,“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我审视到自己对“青春”的误读。青春,不独指年龄,而是一辈子都活得有灵气,对生命有感情,对自由有渴望。青春,也是一种漫游,积极回应并融入世界的变化,允许自己独立坚定地持续探索,是一种精神上的再生长。
木心曾说:“自己不成熟的青年人,常有偷窥癖,因为自己的空泛”。渴望年轻,但我也不想做这样的“好事家”,充满新鲜趣意地经营自己,把人生活成流动的故事,才好!
此书令人倾心,在于我难以分清,是它理解我更多,还是我理解它更多。梁老师关注的灵智与教育、激情与信仰、欲望与价值、事业与爱情等,正是我反刍思考的课题,梁老师笔锋内的体温,我感同身受,他平实恳切的话风与大爱的情怀,可亲可敬。做“人类生活的观察者”,他是楷模。
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并非易事,但时代赋予了我们广阔的机遇,于平凡中逐光而行,人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