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对联做教材 边唱边认字
嘉兴“识字班”带出百余名“大学生”
本报讯(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张佳丽 刘佳玲)从《北京的金山上》到《红色娘子军》,再到《映山红》……新年伊始,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木桥港村文化礼堂传来朗朗歌声。讲台上,83岁的退休教师周振明带领大家边唱歌边识字,老人们兴趣盎然,引吭高歌。
看路牌、坐公交、看病、外出旅游……8年时间、700节课,百余位老人通过识字班学习,逐渐融入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更好地享受城乡融合带来的红利。
2017年初,木桥港村安置着800余户农村拆迁户,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2%,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退休在家的周振明偶然得知,这些老人由于不识字,始终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于是,他决定免费开办识字班。
识字班设在木桥港村文化礼堂,每周一节课。周振明自己准备教材,从本人姓名、家庭成员、街道和村名等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字教起。
做了35年教师,教学本应是周振明最熟悉的事情,但面对这群“大学生”,周振明坦言:“远比想象中更难。”为此,他研究了一套教学方法。
比如用对联做教材。“对联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载体。”周振明希望老人在识字同时,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真正“有文化”。
“记不住,就唱出来。”周振明还创新用唱歌的方法教识字,先整句识歌词,再抽单字识;先集体唱,再个人唱。用熟悉的音符包裹全新的汉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我家人的名字,现在都会写啦。”学员陈夏妹说,以前家人的名字只会念不会写,如今手机一来电话,看屏幕就知道是谁,不用再听声辨人。
周振明带着这群“大学生”唱红歌、组乐队、写村歌、参加比赛,逐渐将单纯的识字转变为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老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