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3版:常青苑 上一篇 下一篇
武义重焕新生
武义是“下山脱贫”模式发源地。我在武义工作11年,作为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我对武义下山脱贫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梳理。
武义县属于山区县,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全县海拔800米至1560米的高山约101座。1991年6月,省委、省政府确定武义县南部山区13个乡镇为贫困地区。
家住海拔800余米的坦洪乡软朝村农民潘寿华说,他年轻时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山下亲戚家放了18年,从没有拖回家过。
由于交通闭塞,这些高山深山村与外界接触很少,下山搬迁前,有的村竟有80%以上的村民没有到过县城。
1993 年7月,年过五旬的董春法同志调任武义县扶贫办主任,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翻山越岭深入武义县南部贫困山区走访调研。根据3个多月走访所掌握的情况,董春法认为,“修一条路不如搬一个村”。他及时向武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下山脱贫拔穷根,异地致富奔小康”的对策建议。
在下山脱贫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武义县逐渐形成了异地搬迁的五个环节工作法,也称“五个搬”工作法:搞好调研决策和总体规划,使山民“有序搬”;做好宣传发动和政策引导,使山民“主动搬”;加强思想工作和组织协调,使接纳村“欢迎搬”;坚持自力更生和适当补助,使山民“搬得起”;在搬迁布局和帮扶就业创业上做文章,使山民“搬得好”。根据方便生产、有利发展的原则,在下山脱贫伊始,武义确定“山顶向山脚,自然村向行政中心村,向沿路、沿集镇搬迁”的原则。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逐步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人口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地区迁移。 金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