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4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化解90%案件
镇海“解纷小院” 有一套
本报记者 夏凌
在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有一户农家小院格外显眼,“解纷小院”是它的标签,镇海一批银色人才在此值守解决纠纷,很受当地百姓信赖。近日,记者前往十七房村,一睹其风貌。
轮班值守化解矛盾
小院“执行院长”郑剑祥原是十七房村副书记,熟悉村情,在基层治理方面很有经验。他介绍,小院每天上午8时30分准时开门,会有一位老同志在此值守,负责收集民情,处理纠纷矛盾。每周三、周六的晚上6时,他会到院里待一个半小时,村民常会来坐坐聊聊。
“坐班制很有必要,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郑剑祥说,就在前两天,村民反映有两兄弟在村口吵得很凶。原来,他们家在同一个院子,中间隔着矮墙,进出是同一个院门。弟弟总在墙脚下堆放杂物,影响哥哥进出,几次劝说无果,哥哥一怒之下把围墙推倒了。郑剑祥前往家中看现场,仅用30分钟将矛盾化解,最后弟弟同意把杂物搬走,哥哥则把围墙修好。
共享法庭视频连线
“解纷小院”内还有一个“共享法庭”,澥浦法庭法官助理胡鑫负责运行。“‘共享法庭’是一个线上法庭,小院里遇到难以调解的纠纷,可以随时联系我来解决。” 胡鑫说,因为自己的专业身份,让村民更容易信服。
在处理纠纷时,村民如对调解意见不服,表示要找法官问,郑剑祥便会拨通胡鑫的电话,让他们直接沟通咨询。有的纠纷通过电话处理后就能解决,但一些相对复杂的案件,就需要启动“共享法庭”内的电子大屏,进行视频调解。
郑剑祥介绍,“解纷小院”每季度都会组织团队成员参与调解培训,不定期邀请解纷员旁听法庭庭审,用“以审代课”“以案说法”等形式,提高调解团队的调解水平。
“吹哨”应对久调不决
在澥浦法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办公面积,作为镇海区“银辉”调解志愿者示范工作站,银辉志愿者在这里与“解纷小院”的老同志们遥相呼应。
胡伟定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既是银辉调解党支部书记,长期驻扎在澥浦法庭的工作室开展调解,也是解纷小院解纷队的主力成员之一。
对基层调解工作,胡伟定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大理弗让,小理莫争。”“鸭大蛋多,量大福多。”“煮饭要有米,说话要在理。”……他用这些接地气的语言让百姓听懂道理。
“解纷小院”实行矛盾纠纷无差别接受制度,对于处理不了的纠纷案件,会立即启动“吹哨”机制,呼叫执法、司法部门来小院“报到”解纷,由执法、司法部门依法调处。对无法化解的,则根据当事人意愿,及时引导进入各种行政执法、仲裁或诉讼程序解决,绝不在小院中“久调不决”。
澥浦法庭庭长李国勇表示,这些老同志为当地基层治理做了很大贡献,有90%的案件都由他们成功化解,避免诉讼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