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4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慈善地标成为最美风景
近年来浙江各地积极打造慈善地标,涌现出的慈善公园、慈善展馆、慈善商超、慈善综合体等,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当前地标打造中还存在主题重复单一,资源配置不均衡,群众百姓知晓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我们把接下来的工作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慈善地标建成为慈善活动的主题场景。作为公共空间,慈善地标要将推进慈善文化建设与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人士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氛围,打造有创意的慈善品牌,逐步营造出慈善元素突出、慈善氛围浓厚、公众参与度高的慈善主题场所。
第二,把慈善地标建成为慈善资源的链接载体。慈善地标建设不仅体现慈善资源的整合性,更要让慈善资源流动其起来,能够形成合力,更进一步地可以尝试将慈善元素和产业发展融合,将慈善文化内涵和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结合。
第三,把慈善地标建成为慈善主体的实践空间。慈善地标往往是一个线下的、实体的空间,空间里要有人去服务和管理,也要有服务的内容,要让更多的慈善主体在地标空间里互动实践,就要把服务内容和慈善触角更贴近群众所需,阅读推广、助老扶残、儿童保护…….每个空间都应聚焦社会痛点难点。
第四,把慈善地标建成为慈善文明的传播窗口。作为常态化综合展示慈善事业的实践中心,需要积极鼓励并支持文艺界、影视界、教育界和学术界创作出更多更好宣传慈善文化的作品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慈善文化的需求,并在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有助于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执行院长 徐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