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4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学种植 增收致富
“千斤粮万元钱”的项目这样实现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林燕琳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如果没有基金会的支持,我这个大棚怕是没有了,当时真的想放弃这个项目,是你们让我重新燃起了信心和希望。”8月21日,台州温岭大溪镇绿平果蔬基地负责人杨贤年握着原温岭市农业林业局退休干部江小东的手激动地说。
2024年初,杨贤年从福建引进一批大球盖菇准备种植,不料一阵大风将之前搭建好的菇房刮倒,重新搭建大棚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种植大球盖菇能否成功、效益如何都是未知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贤年产生了放弃这个项目的想法。江小东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前往绿平果蔬基地,并多次实地查看,帮助杨贤年申请到了一笔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借助这一笔资金,杨贤年得以重新搭建大棚,继续开展项目,避免了经济损失。
2010年至2016年,江小东在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温岭执行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工作,任副会长兼秘书长。7年间,他经常跋山涉水深入项目实施地,与基层农技人员、项目负责人一起探讨问题、研究对策,把资助的项目按预定目标完成好。期间,他共资助镇(街道)试验、示范项目176个,其中25个项目(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江小东不断总结经验,每次项目完成后都会组织专家进行验收,作出验收意见,并把项目总结及验收意见汇编成书后,免费赠送给农业基层管理人员、农技推广工作者以及广大农户,为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如今,虽已78岁高龄,他仍时刻关注农技新动向,经常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考察、学习,发现问题及时与农技人员探讨,并提笔撰写调研文章。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江小东发现基层农户在从事农产劳作时,因眼界受困、思想受限而产生诸多困难,他便根据农时季节,面对面教农民掌握蔬菜选种、育苗、精耕细作和后期田间管理等标准化种植蔬菜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