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盐碱地不抛荒
老支书带领村民“芹”劳致富
本报讯(记者 夏凌)昨日清晨,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的老支书许天罡又来田间视察大棚,绿油油的芹菜长势十分喜人。
许天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现在村里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上市,平均每天销售5万公斤以上,除了省内,还销往福建、江苏、广东、江西等地区。”
三围村原是一片盐碱地,在萧山围垦最东端,被村民戏称是萧山的“东伯利亚”。如今,盐碱地早已不见踪影,村民走上了“芹”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早在2001年,三围村全村2225亩土地还以粮食种植为主,因收益低下,村民们对种植都不感兴趣,许多土地被抛荒。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许天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打听了解到,绍兴马山斗门地区种植的大棚蔬菜效益很好,便与村党支部、镇农办商量后,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去当地参观。
参观回来后,村干部、党员带头试种蔬菜大棚。一年后,收获喜人。许天罡拍板,全村一起搞大棚。“全村一起干,形成大棚蔬菜产业群,一定有钱赚。有风险我来承担。”有了书记一句话,原先只是小打小闹的三围村,大棚蔬菜面积一下扩大到350多亩。2003年,在萧山区农业局和益农镇农办的帮助下,三围村蔬菜产业协会成立。
搞蔬菜大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缺少销售渠道,又遇暖冬芹菜疯长,村民们十分焦急。许天罡再一次提出“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思路。2005年,由村党支部领导、村主任担任社长,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户共同参与的“杭州农垦蔬菜合作社”成立。许天罡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10万吨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包括一座700立方米的冷库和5000平方米的物流集散场地。
三围村还成立萧山区首个扶贫助残基地,对一至三级残疾人,基地免费提供70亩土地,残疾人家庭可自主申请承包大棚,待农作物成熟后,有能力的残疾人可以自主销售,没有销售渠道的则由基地帮助对外销售,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产业扶困的新模式让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大家用双手改变命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如今,三围村一年蔬菜销售产值达1.45亿元,种植户户均收益超20万元。许天罡表示,接下去还会继续做蔬菜新品种的试验与筛选工作,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品种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