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5版:常青苑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河水下变通途

  我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市,十分幸运能与新中国同龄。16岁时开始工作,是公办学校的一名老师;19岁时,入伍参军。从老师到军人再到政法干警,一路走来,我亲历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见证了共和国的辉煌历程。

  回望自己多彩的经历,特别难忘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所在的部队承担黄河水下隧道建设任务。这一工程于1970年1月开始施工,为了确保通往延安道路的畅通,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宜川县著名的壶口瀑布上游小河口建一个水下隧道,在下游七狼窝建造一座大桥。

  那时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主要靠人工打孔、爆破、扒碴、配模、编筋、回填、灌混凝土等。当时,我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扒碴,把爆破后炸开的石头运出来,掘进1米差不多有数十立方的石头,全靠人工搬运完成进程;另一项是灌混凝土,就是把已经拌和好的混凝土捣固结实。这项工作施工空间狭窄,尤其是浇灌顶部混凝土时只能平躺在钢筋上进行,那时没有电动捣固器,只用一根1米长的钢筋人工捣固,施工质量要求十分高,不能出现一公分以上的空洞和麻点。当初我很努力,所以年年获评为“五好战士”。

  整个工程不仅困难重重,体力劳动异常繁重,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复杂,面临渗水、塌方等诸多危险。我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黄河两岸,我就住在距离壶口瀑布不到100米的山坡上,住的是帐篷和旧窑洞,吃的是玉米和小米等粗粮,最好的“病号饭”仅仅是一碗面条。也正是在这里,我得了强直性脊柱炎,经过长期打针吃药和锻炼才慢慢好转。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在那里,我写下了入党申请书,1973年2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经过3年艰苦奋战,工程圆满完成,创造了“黄河水下变通途”的壮举。 朱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