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鸡借灯 农场复习
学霸追寻照亮前路那束光
本报记者 赵培希
通讯员 冯爱萍
高考,几乎是每个中国学子的必经之路,从某种程度而言,它也像一场盛大的“成人礼”。1952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72年来,高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
“有大学上,怎么可能不去试试?”近日,记者采访两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不少人回忆起漫漫赶考路,不约而同地用杜甫那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形容当时心情,因为高考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姚益民:学霸经历两次高考 梦想从未熄灭
泛黄的纸张,清秀的字迹,上面记着满满当当的数学公式与高考试题……84岁的姚益民翻箱倒柜,从抽屉最深处翻出一本笔记本。
“当年为考大学挑灯夜战,本子积累了厚厚一沓,搬几次家也舍不得丢。”姚益民说,这些笔记本是他的“追梦记忆”,如今也有65岁“高龄”了。
1959年,19岁的姚益民是杭州第四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那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当时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科目有语文、数学、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物理、政治、生物、外语(俄语、英语),每名考生必须参加全部8科考试,每科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
“每次写完卷子,离考试结束还剩很多时间,我就想着再来一次,用不同的解法重新算一遍。”姚益民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影响,是名妥妥的学霸。
而当他自信走出考场,本以为胜券在握,命运却在这时拐了个弯。因为一些原因,姚益民没能如愿上大学,转而被分配到农场种田。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姚益民在田间劳作,干着割稻子、扛玉米的农活,然而心中的“大学梦”从未熄灭。他暗暗告诉自己,来年还要参加高考,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自此,挑灯夜战成了姚益民的每日功课。那时,农场里的50多个小伙子挤在一间宿舍,房间里没有桌子。晚饭后,姚益民点起一盏菜油灯,借着微弱的光,趴在上铺的床上奋笔疾书,将高考的知识点和试题反复练习。
“高中三年的课本我都带在身边,堆在枕头旁,得空了就翻出来巩固。”姚益民回忆,知识是他的精神食粮。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姚益民再次踏上高考征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原北京地质学院录取。姚益民说,当时,学校、专业是由国家调配,他虽与心仪的计算机专业失之交臂,却意外邂逅地质学。毕业后他进入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后被调往山东,成为胜利油田的特聘教授。
往后的日子里,每每回忆起高考岁月,姚益民总调侃自己是“农场里跑出来的高考生”。他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人生的路总有风雨,因此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恒心。
童海根:学习艰苦却幸福 梦想照进现实
1961年夏天,20岁的童海根即将迎来人生的重大时刻。
“那时读书,日子格外艰苦,心里却很幸福。”握着学生时代的老照片,童海根感慨万千。
童海根高中就读于衢州市龙游中学,在他的印象中,班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学校和老师也非常重视教学,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当年高考。大家努力读书的目标很简单也很一致,就是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回报辛劳的父母。
“有书读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童海根回忆,高考的那个夏天,正处于困难时期,学校给同学们发粮票,男同学每月15公斤、女同学每月12公斤,但还是吃不饱,大家都是饿着肚子学习。但每个人都不觉得苦,背着书包,身板挺得笔直,一腔热血投入到学习中。
为了复习功课,晚上家里会点一盏清油灯。灯盏倒上棉籽油,一个搓成细条的棉绳做灯芯,简易的清油灯就做成了。黄豆粒大小的昏黄灯光,扑闪扑闪,童海根在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
童海根记得,高考前夕,母亲从姑母家里借来夜里给鸡圈照明的汽灯。
“我至今对那晚前所未有的明亮印象深刻。我就想,只要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就能拥有自己的汽灯,而不用去跟鸡圈里的鸡借灯用。”单纯的念想,成为支撑童海根在那段难熬日子里发奋学习的动力——对这个山里娃来说,高考就是人生的一束光。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高考结束的半个月后,童海根收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愿进入电机系发电专业。
“当堂哥把寄到村里的录取通知书递到我手上时,刚从田里干活回来的我,眼泪哗哗流了下来。”童海根回忆,当时,顶着7月末的烈日,他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走了十几里,跑到学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师。
毕业后,童海根被分配到台州黄岩电力公司,成为一名电力人。几十年的辛勤工作,他和同事们一起,让“千户万灯”的光明照进浙江大大小小偏远山区。
“感谢高考,让梦想照进现实。”童海根如是说。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