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宁波一门出八贤 九旬老人忆往事

  (上接头版)

  郑挥回忆,创刊不久,上海地下党领导人沈正光(化名王立平)给予了有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后来,沈正光和我大姐相恋,成了我的大姐夫。”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海藻文艺丛刊被迫停刊,郑挥兄弟姐妹和刊物支持者都相继转入地下斗争,分批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新四军。

  解放后,该刊物被编入抗日战争上海孤岛时期文艺丛刊目录。

  在艰难环境中做新闻战士

  郑挥是在大哥的指引下,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一家中有8人先后参加革命。

  大哥郑慕贤是兄弟姐妹中最早去苏北参加新四军的。回上海后,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青松金(青浦、松江、金山)工委书记。

  1945年12月,年仅15岁的郑挥通过大哥介绍,经地下交通员引路,前往苏北华中军区参谋处参加了新四军。出于保密,也为了保护家人安全,他更名为郑挥。

  后来,他进入当时新四军设在淮阴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1946年新四军北撤,华中建设大学并入新四军建在临沂的山东大学,他在文艺系新闻班学习。毕业后,他先后被分配到《大众日报》社、《鲁中南报》社、《前卫报》社等单位工作,从事摄影与照相制版工作。

  郑挥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战争年代的旧照,有他自己工作的照片,也有他为新四军战士、左联作家梁文若等人拍摄的照片。

  翻看老照片,郑挥回想起当年的办报环境,用了“十分艰难”这个词。

  “战争年代的报社没有固定的场所,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一有情况就要马上转移,最重要的是,还要尽快埋藏好照相制版器材、印刷机器等,确保物资不落敌手。”郑挥说。

  他记得,当年在《大众日报》社工作期间,报社到了新驻地莒南后,社里的老同志就常带他去田野四处转,为的是熟悉周围环境,寻找物资最佳隐蔽和埋藏之处,作好战争临近时及时撤退的准备。大家必须在一个晚上完成埋藏,并伪装好;等敌军撤退了,再挖出来。

  “为了迅速挖坑,我们不少同志双手都起泡流血。这在战争年代是常事。”郑挥说。

  郑挥离休后,经常写些回忆文章缅怀过去,还一直专注于民信局史和中国早期邮政史的研究,这与他从小爱好集邮有关。30余年来他笔耕不辍,2019年底,其著作《民信局与信客史料考略》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出版,在业界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