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4版: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正确认识 掌握方法

避免羡慕发展为“嫉妒恨”

  人们似乎无时无刻都在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驱使着我们追求对自己准确的自我评价。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

  但是“比”就意味着竞争,“比得过”,人们会感到自豪,“比不过”,则可能会羡慕,也可能会嫉妒,甚至发展成憎恨。如何区分自己是羡慕还是嫉妒呢?

  羡慕产生动力

  嫉妒带来破坏

  羡慕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欣赏和对自己可能成功的自信,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自我,是“我”和“目标”之间的二者关系,产生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而嫉妒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不满和对自己无法得到的恐惧,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他人,是“他人”导致“我”丧失“目标”的三者关系,由此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感、丧失感、威胁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些负面体验可能会引向自我怀疑和社交退缩,也可能会引向贬低他人或试图阻碍他人成功等破坏性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羡慕关注缺乏,意味着努力和争取;而嫉妒关注损失,意味着放弃和认输。

  常常相互交织

  还会来回转换

  在实际生活中,羡慕和嫉妒之间界线没有那么清晰。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羡慕与嫉妒常相互交织,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来回转换,这体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有研究显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嫉妒之间存在紧密的一致性关系。这表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不安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嫉妒情绪。同时,具有隐性自恋倾向的人,即那些过度自信于自身成就和能力者,往往会因为害怕失去优越地位而对别人的成功心怀嫉妒。

  相反,自尊和自信水平较高、内心安全感强、自我效能感良好的人,在面临“比不过”的情况时,更可能产生羡慕,并将其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积极动力。

  学会两个方法

  以防“嫉妒攻心”

  做到四不。不听他人炫耀,不看令人眼红的成就,不去深思比较带来的不公,不主动询问刺激自己的信息。通过“不看、不听、不想、不问”这种方式,让“比较”无处生根,嫉妒之情自然难以滋生。

  和自己比。通过转换视角,将他人的成功作为努力的目标和美好的期望,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而非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自我的提升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这种转变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并激发积极行动。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