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1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央视为何点赞海盐
农村“文娱康养”生活圈很有“料”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富慧琴
“现在有老师来教越剧,不用出村,我和老姐妹们每堂课都来。”昨日,嘉兴市海盐县百步镇五丰村村民吴阿姨高兴地对记者说。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农村养老的一大困境。近年来,海盐县融合资源打造“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项目,以“文娱康养”思维撬动养老事业发展。
当地的创新获得央媒点赞。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中国养老2024”,聚焦海盐如何丰富基层老年人文化生活。
门口有学校 学习“真方便”
为实现农村老年人“足不出村”学习,海盐老年大学建立课程菜单,包含戏曲、舞蹈、烘焙、智能手机培训等9大类37个专业,通过线上点单系统链接供需两端,以学员按需点单、教师下村授课的方式,推动老年教育资源下沉。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已有19家村老年学堂点单20余堂课。
“我们就缺这样的‘家门口老年大学’,感谢村里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跳舞爱好者郑阿姨在村老年学堂体验过佳木斯操课程后说。
非遗进乡村 传承“接地气”
海盐县依托“文化礼堂·老年学堂”项目,把一堂堂具有“历史底色”的非遗课程引入基层老年学堂:海盐县海湾社区的根雕、西塘社区的马灯舞、大宁村的竹编滚灯、永宁社区的草编……通过非遗项目的学习和展示,让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海盐县通元镇文化站原站长胡永良是“海盐骚子”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他说:“海盐骚子、灶头画都是海盐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要让更多人能接触、了解、接受我们的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本土绽放新的光彩。”
服务在本地 老有“价值感”
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同时,海盐以“文化礼堂·老年学堂”为平台,广泛凝聚了一批有意愿、有专长的老同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继续发挥余热。
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成立老同志金牌调解室,吸纳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有经验优势的老党员、老同志组团开展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让纠纷矛盾“不出村”。西塘桥街道推出“老年学堂共富坊”,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简单的来料加工活动,再创社会价值。此外,还形成了“江渭红”“‘蒋’爱工作室”等一批志愿服务队和老干部工作室。
“我们将继续助力发挥‘文化礼堂·老年学堂’功能,精准对接需求,广泛链接资源,助力农村老年群体‘文娱康养’,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海盐县委老干部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