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5版:常青·杭州       上一篇    下一篇

杭州“文化使者”助力“文化常青”(上)

  夏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今年以来,杭州市委老干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助力市委“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行动”,构建起“5+3+N”工作体系。即在全市离退休干部群体,特别是宣传文化系统单位、高校,各类理论宣讲、文化艺术等协会中,选培政治素养好、身体状况佳、活动热情高的老同志,组建“文化使者”助力团,鼓励其结合自身文化特长,赴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关心下一代基地等“5”个阵地,开展“教育宣讲”“文脉赓续”“志愿服务”等“3”类活动,最后打造形成“N”个文化产品、特色项目、品牌成果,将“文化的种子”播种到百姓群众当中,进一步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遴选5位“文化使者”代表,看他们如何助力“文化常青”。

  文化使者解码“吴越千年”

  文化使者 朱晓东

  男,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杭州市老干部文化使者服务团成员,开展文物保护和吴越文化宣传工作。

  “朱馆长,工地里挖出了一些陶陶罐罐,要麻烦您过来掌掌眼。”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朱晓东接到了文保单位的电话,他二话没说,冒着雨就赶往施工地点,对因施工发现的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

  “你记一下,1.3米长、20公分宽。”测量完陶罐区域面积后,朱晓东手持专门的小锄头刨开物品表面淤泥,清理出不少残器和少量完整器,对物品进行初步评估后,他叮嘱工地做好文物保护。

  尽管朱晓东已退休,大家遇到文物的事,还是习惯找他问一问。朱晓东原是临安博物馆馆长,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20余年,是临安区内较早开展吴越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负责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地下文物考古发掘、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修缮、馆藏文物研究利用等专业技术工作,还编著出版《物华天宝——吴越国出土文物精粹》《临安印记——临安市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实录》等书,组织实施康陵、功臣寺遗址等重要文保点的考古发掘工作。

  如今,朱晓东依旧忙碌于文物研究工作。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密密麻麻的文件资料,多与吴越文化有关,其中有不少是交给他审核把关的文件和书籍,每一个都需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逐字逐句校对。

  除案头工作外,他还经常走进各个文保点,看一看他最关心的点位的现场环境,走一走这些年来走过无数遍的展陈线路。尤其是功臣山区块。这里的15个景点介绍文字都是他提炼总结,展点布置也是他一手操办。他通过建筑、文字、壁画、展陈等方式,让各点位再现千年前吴越国的繁荣盛况。

  近年来,朱晓东四处奔波开展文化宣讲,将自己理解的吴越文化内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独属于临安的这段吴越文化印记。

  用一生续写良渚文化情缘

  文化使者 康烈华

  男,1941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为杭州市老干部文化使者服务团成员,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服务。

  84岁的康烈华一头白发、精神矍铄,他一天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书房的窗外,可以看到邻居院子里的一根电线杆。油绿的藤蔓向上缠绕攀爬,康烈华用手一指,说:“1973年,就是在这电线杆底下出土了玉璧。”

  康烈华是原余杭县第一批业余文保员。1973年,邻居家造沼气窖,挖出九大玉璧,康烈华上门做工作,动员其捐献给国家,随后他亲自把玉璧送到省文管会。

  2006年,他儿子家造房子,施工过程中挖出了4块玉璧,他当即决定停止建房,马上向良渚遗址管理所报告,9座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00多件珍贵文物,由此露出真容。康烈华还专门著述和发表文章200余篇,写下参与良渚文化保护的种种故事,不断挖掘遗址保护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物保护者、传承者指引方向。

  近年来,康烈华将工作重心转到了乡村文化事业和文物保护科普宣传上。他协助各村建设美丽乡村,为当地村社的文化礼堂建设、家风乡风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12月,康烈华主动担任余杭区良渚街道港南村环良渚遗址党建联建金秋驿站党支部书记,带领金秋党员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倡导大力保护良渚遗址。文化服务队走进工厂、社区、快乐假日学校220余次,给学生、教师、老干部讲课百余场,受益群众超万人次,成效显著。

  康烈华表示,党和政府培养教育了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将继续开展好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为良渚文化多留些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