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7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深挖在地特色
海岛村播种“金叶子”
本报记者 徐雨阳 文/摄
“叶书记,你说过几天带我们去县里参加文艺汇演,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演出,你给我们指导指导。”
“叶书记,智慧空间的设计图又改了一版,根据你的建议增加了直播空间,以后就能用直播帮咱们村带货。”
“叶书记,伴手礼上架之后反响很不错,没想到村里土特产还能变得这么洋气。”
村民口中的“叶书记”是浙报集团浙江在线新闻中心主任叶海。记者碰到他时,他正在茶前山村文化礼堂,一边和村民、网格员准备当天的康乃馨助老公益活动,一边对接村里各项事务。
描绘“五有”蓝图
今年1月,叶海作为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茶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舟山市岱山县岱西镇,5月开始,他有了新身份——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两年任职期间,他给自己定下一个任务,给茶前山村描绘一张“五有”蓝图:村里实现拥有一个乡村文化智慧样板空间、一支基层文艺队伍、一组“联名”特色伴手礼、一系列节气文化活动、一箩筐省市县媒体矩阵联动传播。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略显骨感。茶前山村去年经营性收入不到26万元,常住人口中超过80%是60岁以上老人。叶海深知想要充分挖掘在地文化资源,第一步是打破沟通壁垒。他见到村民就主动搭话聊天,“村民基本都讲方言,刚到的时候,我几乎张不开口。”叶海说,有时靠懂普通话的村民和村干部帮忙“翻译”,有时靠手势比划,一点点和大家熟络起来。
提供解决方案
今年5月,叶海和村干部对村集体房产进行实地摸排,发现原先的村卫生室长久闲置失修,经过测量面积,改建成数字化文化智慧空间再合适不过。但此时,房屋已经废弃十多年,不少村民在里面堆放了杂物。一位村民不太理解规划,扔下气话:“你们把房子占了,我就把我的东西都摆到马路上。”了解情况后,叶海和村干部一起来到村民家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设身处地为安置杂物提供解决方案,一天说不通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三天。在叶海和村主任的劝说下,这位村民终于解开了心结,还主动为智慧空间的规划提建议:“我们都上年纪了,看书看报有点难,能不能多放点视频、音乐,我们看起来不费劲。”老人的意见马上就被叶海落实到设计图上。
蓝图照进现实
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叶海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为茶前山村描绘的蓝图照进现实——
在叶海的积极对接下,岱山县非遗馆舟山大锣传承人来到村里为茶前山村文艺小分队授课指导,原本只能在村口自娱自乐的小分队,即将在11月下旬站上全县基层文艺汇演的大舞台;他结合村里特产茶叶和海盐,联动全县打造在地特色文化伴手礼,还求助浙报集团的创意设计团队为村里设计“茶前山”文化Logo,为打响文化品牌迈出第一步;他对接浙江老年报,将康乃馨助老公益活动送进村,为老人们拍摄趣味文化写真,看着一张张或搞怪或可爱的照片,村里的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立冬过后天气凉了,他最近正在联系医生团队来村里为老人义诊,讲授养生文化,做“需求对口”的文化服务。
“作为文化特派员,不仅仅只是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打造,赋能村民共富共享共乐。”叶海手握茶前山村智慧空间的设计图,干劲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