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8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敌机轰炸下运送弹药
龙泉抗美援朝老兵忆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翁一帆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日前,记者来到丽水龙泉,走近这些抗美援朝的离休干部,聆听他们烽火连天、生死与共的峥嵘往事。
在敌机轰炸下运送弹药
1925年1月出生的龙泉人周水运,1948年10月入伍,1984年1月离休。1950年10月,他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
战士们跨越鸭绿江大桥,踏入朝鲜的新义州,眼前是一片废墟。美军飞机不分昼夜狂轰滥炸,我军战士们只能夜间行军。
在前线,战士们与敌军激战,弹药告急。周水运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排运送弹药。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周水运亲眼目睹战友因躲避不及而牺牲,年轻的生命在弹片下消逝。最终,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协议,迎来和平的曙光。
夜以继日构筑防御工事
1929年6月出生的龙泉人邱高,1949年6月入伍,1986年3月离休。1952年春,邱高随军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从河北石家庄集结,经由东北安东市整编。
在朝鲜前线那光秃秃的山头上,他们夜以继日地挖坑道,构筑防御工事。一次,祖国的慰问团来访,女宣传员勇敢前往最前沿阵地演出,归来不久,前沿便枪声大作。
此外,邱高和战士们还得在山洞中掩蔽,吸引敌人火力,配合友军作战。炮火连天,山洞内的煤油灯被震灭了。坑道内生活极其艰苦,压缩饼干和偶尔几次的肉罐头是主要食物,水要趁着天黑冒险下山挑回,唯一的羊皮大衣既是衣服也是被子,数月不换。
回国转业后,邱高致力于教育事业,直至离休,他心中始终难忘那段时光。
用生命筑起钢铁运输线
1932年4月出生的龙泉离休干部江德芳原籍山东平阴,1949年1月入伍,1982年2月离休。
1950年12月,18岁的江德芳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当时,江德芳身处后勤部队,为前线输送弹药物资。他和战友们用热血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每天都是硝烟弥漫,生死只在一瞬之间,零下50多摄氏度的严寒更添艰难。
江德芳坦言,自己是O型血,能为更多受伤的战友献血,那是生死与共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