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不动产” 真情永流传
34岁《家》报讲述爱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磊
视频 林雨尘
家风如沐,润物无声;家训如炬,照亮人生。
本届“讲家风故事 行重阳孝礼”主题创作征集活动迎来一大批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小选手。其中,杭州市观城武林中学初一学生楼书瑶显得十分特别,这位清秀少女带来了92期袖珍《家》报。她笑着说,自己才13周岁,但爷爷楼时伟创办的这份《家》报已经34岁了,“对我来说,这就是身边可感可触的最温暖家风、最朴实家训。”
在这个智能手机频繁迭代上新的时代,为什么还有人在坚持办纸质《家》报?日前,记者拜访楼家祖孙一探究竟。
家族成员争相“上头条”
楼书瑶告诉记者,爷爷楼时伟是一名资深集报迷,他从年轻时就念念不忘“要创办一份报纸”,并和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有书信来往。
1990年夏,楼时伟去北京出差,拜访了方汉奇教授,在老先生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旧册子,里面收集了解放前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家族出版的20多种家庭报。这点燃了楼时伟心中那份“念念不忘”。
回杭后,《家》报立即提上家庭内部议程,楼时伟和夫人、8岁儿子一起分解任务,编稿子、画版样……折腾了好一阵,1990年10月15日,《家》报创刊号问世。这是一份手掌大小的报纸,版面宽9厘米、高13.5厘米。首期800份顷刻之间被亲朋好友一抢而空。
遗憾的是,由于楼时伟工作十分忙碌,最初《家》报只办了5期就休刊了。
直到2011年,老楼退休在即,孙女书瑶诞生,《家》报光荣“复刊”。
这一次,楼时伟夫人娘家也强烈要求“上头条”,大大小小70多个家庭被纳入《家》报的“报道”范畴。
楼时伟这位“总编辑”不再是“光杆司令”,各个家庭都选出专门负责供稿的“通讯员”。
考上名校、菜园播种、二胎出世、毛脚上门……每个成员的点滴成就、老人安度晚景的幸福生活,都会通过这份读物传遍整个家族。
三则故事里的家风传承
92期《家》报除了记载家庭趣闻乐事,还倡导家风传承,开辟专栏刊登家史连载。书瑶选出了她心目中3则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故事。
第一则故事关于“爱的传递”。
“爷爷说过,施人以爱、与人为善是咱们家的家风,而善的家风需要一代代不断实践才能传承。”书瑶从6岁起,连续8年跟着爷爷参加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夏令营活动,与失去父母的哥哥姐姐分享玩具和图书,一起寻宝、朗诵、文艺演出。
第二则关于“爱的感恩”。
2020年5月的一天,9岁书瑶放学回家,路经百货大楼时,小姑娘非得拉着奶奶进店去买鞋。
“你没钱怎么买?”“先用你的钱买,我再用我的压岁钱还你。”一老一小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也让奶奶感动不已:孙女小小年纪已经知道要孝敬长辈。于是,奶奶选了一双软底鞋。回家后,书瑶立刻兑现承诺,把压岁钱塞到奶奶手中。
第三则关于“爱的让予”。
2019年清明前夕,楼时伟96岁的父亲去诸暨老家上坟,并将两间祖屋送还给他的侄子天宝(楼时伟的堂哥)。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分祖屋时,楼时伟的父亲已经定居杭州,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楼时伟的二伯父作主将35平方米的大间祖屋分给了他,这种谦让的兄弟情谊楼父记了一辈子,因此他建议将名下祖屋送还给二伯的下一辈。对此,楼时伟表示赞成,并和父亲一起在赠予协议上签了字。
“堂兄如今住的是豪宅,两间祖屋也不值钱,但我们继承的是祖辈的兄弟情谊,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楼时伟对书瑶说。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袖珍当代史
也许有人会说,楼时伟办的《家》报,内容不外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恰恰是如此“小而琐碎”的袖珍《家》报,吸引了主持人杨澜,她邀请楼时伟携夫人、孙女录制《家风中华》节目。
节目中,著名学者钱文忠评价说,办《家》报就是传承家风,而家风是一种积累和沉淀,一代人形不成家风,两代人也未必能够,时间越长,家风越悠久。
2016年,《家》报结集出版,方汉奇为之作序,称其“不仅通报了情况、传递了信息、交换了成员之间的意见,对家庭、家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一种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般媒体所承载的传播、组织、鼓舞、激励、批判等作用……为家庭和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打好基础”。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在这个数字信息时代,为什么还要坚持办《家》报?
“人寿百年,纸寿千年。我坚信文字的力量和纸质的魅力,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一部袖珍的当代史。”楼时伟说,《家》报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记忆碎片,展示着家风的承载和绵延,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吉光片羽,生动反映社会的变迁,这是他留给下一代的一笔宝贵“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