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隔代不隔爱 携手共成长

隔辈亲传唱好家风

  本报记者 陶悦清

  隔代教育在当下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

  祖辈们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孙辈?孙辈们从祖辈身上吸取了哪些宝贵经验?近日,记者采访几对祖孙,聆听他们的隔代亲、家风情。

  祖辈践行

  四代同堂传承最美家风

  83岁的董小白是长兴职教中心退休教师,曾担任多年中学校长,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与妻子彭美珠结缘杏坛,从教数十载,孜孜不倦推动优良教风与文明家风相生偕行。

  昨天,董小白一边向记者展示家族大合影,一边高兴地说:“如今,一家四代同堂传唱最美家风。”

  自从有了儿女,夫妻二人便商定,把在教师岗位中多年践行的“工作踏实、学习扎实、做人诚实”的“三个实”,用于教育影响子女。三个子女在各自岗位上各有建树,其中小儿子继承父母衣钵,走上教师岗位。

  到了孙辈这一代,董小白夫妻当仁不让接过教育重任。孙女、孙子打小在他们身边长大,日常生活中,他们自然地把培育良好学习习惯的教风带入孙辈教育,培育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习惯养成。每当孙辈们来到人生中的关键时刻,董小白与妻子都会以书信方式为他们加油鼓劲。受家庭影响,董小白的外孙女也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可爱的小重孙出生,最美教风的延续正待演绎。

  两人不仅关注自家孙辈,还以“小家”带“大家”。2010年,董小白夫妻二人的农家小院“省一居”落成。结合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教育心得,进一步归纳提炼,立下“诚善勤慎”四字家训和“读懂反义词”、铭记“四个不”、“处事想哲理”等12条家规,悬挂在“省一居”墙上。“省一居”不仅教育自家人要时刻不忘反省总结,严格要求自己,还成为一处家风学习教育基地。

  此后,董小白撰写近20万字的《阳光·雨露与小草》回忆录,让孩子们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退休多年来,董小白始终关心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他进部门、乡镇、学校、社区等进行红色教育宣讲累计200余次,成为深受孩子们爱戴的“董爷爷”。

  从讲台到家庭,从小家到大家,董小白一家让教风与家风相互塑造和传承,以家风力量共筑教育之梦。

  孙辈讲述

  从一把老算盘看爷爷的处世哲学

  一把老算盘,让宁波市北仑区郭巨学校901班的黄玗祺悟出爷爷“不算计”的处世哲学。

  黄玗祺说,爷爷是位老会计,在小镇上忙活了大半辈子。那把老算盘,是他工作中的老伙计。爷爷的算盘打得一流,打儿时起,黄玗祺就经常看到爷爷伏在桌前,手指飞快地拨弄着算盘珠子。那清脆的声音如同美妙的乐章,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爷爷的掌控之中。

  黄玗祺常听爷爷说:“账目清楚,人心才安。做人做事,就像这算盘珠子,该拨到哪里就拨到哪里,不能有半点含糊。”而面对小小算盘之外的大世界,他的爷爷却有另一套不精于算计的为人之道。

  记得有一次,镇里的一个大老板请爷爷帮忙核对账目。那是一叠厚厚的账本,数据繁杂,任务艰巨。这厚厚的账目,爷爷一连算了将近9个小时,从刚吃完早饭一直到太阳立在西边山头,他几乎没有停歇,最后终于将账目核对得清清楚楚。老板感激不已,要给爷爷多加一点小费,可爷爷却后退一步,摆了摆手。爷爷只留下一句话:“我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拿该拿的工资,不能多要一分钱。”

  爷爷的四字家训

  杭州启正中学703班的颜汉卿深深记得爷爷讲述与“四字家训”有关的故事。

  今年清明节回乡祭祖时,颜汉卿和爷爷一同来到老家的颜氏宗祠。祠堂里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四箴堂”三个大字。爷爷告诉他,四箴分别是:忠、孝、仁、爱。

  颜汉卿的爷爷毕业于浙江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校办工厂。工作十几年间,爷爷的报销费用只有差旅费和工厂材料费,没有任何其他费用。爷爷用亲身经历告诉他什么是“仁”,诚心仁义地做人。

  改革开放后,爷爷在韶山中学任教,后来又去了杭四中。期间国家需要援藏教师,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西部大发展,再一次用言传身教告诉家人何谓“忠”。

  藏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爷爷就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授。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爱”,爱国家,爱人民,爱事业。

  如今爷爷年岁已高,一家人常团圆便是老人的心愿。而父母践行的孝道,让颜汉卿看到了“孝”的最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