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你好,建国 上一篇 下一篇
刻下拳拳爱国心
用剪纸向时代献礼
方建国
出生于1955年,杭州市拱墅区“钱塘剪纸”非遗传承人,从事传统剪纸工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独创自成一体的钱塘剪纸。
本报记者 徐雨阳
9月24日9时左右,方建国来到位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大师工作室,周遭一片安静,他慢悠悠地泡上一壶西湖龙井,从身后的原木橱柜拿出一叠正在创作的剪纸纹稿,把老花镜仔细擦拭干净戴好,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开始一天的创作,只要没讲座或者授课邀请,方建国就会沉浸在剪纸天地里到15时,雷打不动。
自本报“你好,建国”大型征集启动以来,有很多人向编辑部提及年近古稀的剪纸非遗传承人方建国。半路出家的他,用40多年的坚持,融贯南北技巧,把浙江本土钱塘剪纸发扬光大。
一把锄头:
启迪坚韧的创作精神
“我出生在1955年,那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父母真切感受到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茅草屋到水泥屋,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他们希望我将来成为建设国家新力量,和新中国一同成长繁荣。”名字包含殷切期盼的方建国也确实从小就参与了祖国的建设。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5岁的方建国跟随母亲从市中心建国路搬到余杭参与建设农场工作。几年时间里,年幼的他目睹母亲和她的同事们挥舞着锄头,一点点将农场从荒地变成丰收的田野,天地广阔仿佛没有围墙的教室,耳濡目染之下,“妇女能顶半边天”“不怕苦不怕累”的垦荒精神印刻在他心中。
2024年,为了庆祝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方建国受邀创作一组以运河沿线5家老厂房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没想到在制作第三幅《红雷丝织厂》时突发脑梗,在医院足足躺了半个多月。然而出院之后,仅仅休养了三四天老方就不顾家里人阻拦,拄着拐杖来到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完成自己的创作。老方用手轻轻抚摸着红雷丝织厂的成品,脸上丝毫不见对病痛的抱怨,只是略带遗憾地笑说,“病得真不是时候,紧赶慢赶也只能完成三幅作品。”
一张小像:
埋下幸福的剪纸火种
方建国和剪纸结缘,背后有一个浪漫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正在上初中的方建国,看到姨夫为姨妈精心剪的小像,一下子就被精致的线条击中,“寥寥几刀居然可以把人物刻画得这么传神,一眼就能看到其中的情感,太动人了。”
直到现在,人物肖像仍旧是方建国的主要创作体裁之一,而且他总能找到角度独特的浪漫表达。2012年,方建国耗时一年创作出《红楼梦》百位人像剪纸合集,“刻画林黛玉的时候,我放弃了家喻户晓的黛玉葬花,而是选了焚书的情节,因为黛玉不仅仅娇弱,她骨子里有自己的倔强。”希望通过剪纸把幸福、潇洒、浪漫传递给更多人,也是方建国的生活态度。
从小在建国路一带长大的方建国,印象最深的就是建国北路上的歌舞俱乐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个星期天我们这些小孩都会约在俱乐部,等大人们散场之后,上台排练文艺节目,相声、舞蹈、唱歌、吉他……时下流行什么我们就演什么。”演着演着方建国成了建国路上远近闻名的“文艺骨干”,还被位于建国路庆春路口的人民电影院特聘为评论员,在文艺之路上越走越远。
一把刻刀:
厚积薄发雕琢伟大时代
切入、斜拉、勾挑……灯光下,老方操纵着小巧的刻刀在红纸上深入浅出,动作利落线条流畅,让人不禁好奇这柄刻刀是何方宝器?然而凑近细看,很难不被工具的质朴所惊奇:钟表发条改制的锋利刀片夹在两片扁长雪糕棍当中牢牢捆好就是最趁手的刻刀,废弃的塑料牙刷锯掉牙刷头打磨光滑成为刻棒,除了镊子和铅笔,方建国的剪纸工具几乎都是“变废为宝”的个人DIY。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五湖四海皆入刻笔。方建国曾耗时一年走遍西湖十景,让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湖传说”跃然纸上。他也曾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将这门本土技艺带到亚运村,让外国友人叹为观止。他的刻刀雕出了浙江文化发展的一枚枚精彩剪影。
“我很幸运,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我省推向剪纸艺术的前沿高地。”方建国如数家珍:浙江涌现出大量剪纸人才,如中国剪纸史论大家王伯敏教授、国家级民间剪纸大师林邦栋、胡家芝等,现代剪纸名家张侯光、林曦明等。浙江还集结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中国民间剪纸史》《浙江民间剪纸史》《浙江剪纸四十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剪纸展会在这里成为一种风尚,浙江还有多类剪纸传承项目纳入国家级非遗,如乐清细纹刻纸、桐庐剪纸、浦江戏曲剪纸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建国对于自己名字和祖国之间的感情羁绊感触越发深刻,这十几年,他每年都会创作一幅以国庆为主题的献礼作品,刻画对祖国的眷恋。
_______________/ 记者手记 /
今年除了国庆剪纸,老方还常去建国路上转悠,寻找当年弹吉他、跳国标的地方,想把青年时代浪漫快乐的场景印刻下来……
方建国是许多浙籍本土非遗手工艺艺术家的缩影,作为见证了新中国腾飞的一代人,他们心中始终充满激情、充满愿景,又充满着被江南水乡所氤氲的浪漫情怀。在方建国的创作题材中,爱国敬业、工业建设、乡村生活、现代化和古典文学频频出现,为时代剪影,为家国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