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7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胡氏宗祠里看文保门道
五千多个日夜呵护“百年时光”
本报记者 韩林园
通讯员 翁俏
金华永康市古山镇胡库下村是宋代名臣胡则的出生地,有着浓厚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尤其是古祠群保存完好,至今还有14座古祠堂,其中有不少是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月7日,走进若唐公祠,前人题写的门额、牌匾和石碑等静静诉说着历史。与若唐公祠毗邻的塾祠里,摆放着一座胡公雕像,里面存放的胡公资料、胡氏家谱史料等完好翔实。
这些古建筑古文物的“生命”,一直由村里的几位业余文保员默默守护。每天早上,他们都要走进祠堂巡查几遍,检查各个房梁、角落是否有白蚁,看看屋顶、窗户是否漏水……
胡贻甫正是村子里的一位业余文保员,他总是穿着胶鞋往返于村里的几个祠堂之间。最近,80岁的胡贻甫获得“2023年度永康市优秀业余文保员”的光荣称号。面对荣誉,他感慨:“再好再完整的古建筑,也需要后人代代守护。”
从业余到专业
2010年,教了一辈子书的胡贻甫退休返乡,接下了业余文保员的担子。15年间,他几乎每天都要把自己负责的4个祠堂走上一遍,如果祠堂有漏水、破损等特殊情况,他都第一时间上报。
业余文保员要做什么?胡贻甫说得简单:“每天都要巡视,一个是检查建筑物是否漏水,第二要检查是不是有白蚁,第三是用火用电安全。”但事实上,他要做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雨水多的季节,胡贻甫把一天一趟的巡视工作改成一天多趟。前几年刮台风,大水漫进祠堂,胡贻甫没等水退干净就赶过来清理,就怕晚一点水把房子泡坏了。还有地上突然多出来的木头块,他要确定一下是不是房梁上掉下来的部件。几个祠堂里七八十个灭火器的压力值是否正常,也要按时观察记录……
5000多个日夜的守护,胡贻甫的文保员素质越来越高:敬畏文物的意识、坚守执着的态度、努力学习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保护文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从保护到讲述
除了做好文保员的工作,胡贻甫还力所能及地向人们讲述古建筑故事。
“得让古建筑所在地的人们产生历史文化自豪感,大家才会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让他欣慰的是,村里的公祠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文物保护的一面窗口。这里每年举行多场文化活动,很多外地客都慕名而来。每次为来宾讲胡公故事、古建筑历史,都成为胡贻甫最开心的时刻。
提起这个业余文保员,村民们都赞不绝口:“他工作做得很认真很仔细,这些文物也保护得很好,大家都很佩服他。”
“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要把负责的工作认真做到底,以前教学生就把学生放心里,现在守文物,我就牵挂着建筑的安全。”胡贻甫表示,文保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会坚持下去,力求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