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入托”10年,他们为啥不“毕业”?
林雨尘 通讯员 农凤连
“入托”10年不“毕业”,如此稀奇事发生在杭州馒头山。不过,主角并非学龄儿童,而是一群耄耋老人。“入托”魔力何在?8月8日,我们来到上城区南星街道在水一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日托中心”)一探究竟。
“托老园”免费 “全勤生”九旬
早上8时,日托中心站长陈水琴打开大门迎候。“小朋友们有托儿园,我们这可以算是个‘托老园’。”陈水琴打趣说,只是小朋友们总有结业离园的一天,但老朋友们却始终不想“毕业”。
9时许,老朋友们陆陆续续到齐了,要是没见着哪张熟面孔,陈水琴会打电话追问缘由。
接着,志愿者给大家测量体温、记录血压,如果有不适,庭院内的馒头山医养护驿站站长顾盼便会第一时间来到日托中心查看情况。大约半小时,日常的健康监测就完成了。
9时45分,活动时间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在陈水琴的带领下,老朋友们跳起了健康操,笑着说好像回到小时候集体做早操。
10时,开始看红色老电影。“我们基本都是‘全勤生’,每天来报到,和这些年轻人相处的时间,恐怕比见到自己孩子的时间都长。我们哪里有些小痛小病、需要吃什么药,她们很清楚。”九旬汪翠玉眉眼间满是笑意:“累了看电影,饿了吃午餐,夏有空调冬有暖气,而且不收费。”说着,她还展示了前几天做的手工作品,自豪得像个孩子。
看着老人们的欢颜,陈水琴很是欣慰:“老人就像小朋友,是需要哄的,我们每天都要排课,设计不同的活动,从保健、手工、影音等多方面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让他们兴高采烈入托、心满意足回家。”
11时40分午餐结束,部分老人在日托中心的房间内午休。“下午4时左右,他们就各自回家了,‘托老园’也就下班了。”陈水琴说道。
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托老园”这一新生事物,源自馒头山社区对“家门口”养老的迫切需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有1187人,失能146人,失智39人。
“我1999年到这里就一直没有离开。”顾盼感慨,她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工作,是馒头山社区居民看着长大的,而她也从风华正茂到即将退休,亲历了这个“托老园”的每一次迭代升级。
2024年,南星街道联合社区以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本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结合在一起,转化为上城区首家庭院式医养护驿站,组建一支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中医康复师、社工、日间照料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居民、居家失能老人、生命终末期患者等人群提供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
“虽然‘托老园’有关门时间,但服务是24小时在线的。我们曾经及时把百岁老人送医险渡关口,也曾千方百计满足独居老人的生日愿望,还常常守护发病时家属心力交瘁的智力障碍患者。”陈水琴和顾盼说,“托老园”的小目标,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打通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