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从站岗放哨到抗美援朝
九旬“儿童团团长”追忆战争岁月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陈武耀
7月20日,记者随宁波市鄞州区委老干部工作人员上门看望离休干部郑钧亭。老人说,最近炎热的天气让他想到少年时做儿童团团长,顶着烈日站岗放哨的场景。
老人说,从儿童团到抗美援朝,战争岁月里充满了艰难险阻,但面对困难,他从没有退缩过。
15岁担任儿童团团长
文化青年参军做文书
1930年10月,郑钧亭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第六区高都乡郑家庄村,家中有孩子10个,他排行老三。尽管父母经济负担很重,但他还是幸运地上了两年小学、7年私塾。
1945年,村里成立青年团和儿童团,15岁的郑钧亭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儿童团隶属于青年团,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带路送信,以及向青年团长汇报情况。
1946年9月,郑钧亭在青年团团长郑步荣和在村里蹲点的区委组织委员介绍下入了党。
入党后不多久,他和郑步荣一起参军,先被派到文化队培训了3个月。培训结束,他在司令部参谋处做收发工作。后来,他又下连队当文书,做些文字工作。
提出“三级代理人”
抗美援朝中获两次三等功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郑钧亭所在部队也于1951年底入朝。
“因为我们入朝稍晚,没有参加五大战役,但后面也经历了不少战役,我自己还立过两次三等功。”郑钧亭回忆,其中一次三等功是因为他提了“三级代理人”建议。通俗地说,就是连长牺牲了,副连长要作为指挥员顶上,副连长牺牲了,排长要顶上,以此类推,确保部队指挥战斗不间断。部队认为这个建议好,给他记了三等功。当时的朝鲜政府也先后授予他两枚军功章。
1958年3月,他随部队撤回国内,在朝鲜战斗的6年多时间,成为他宝贵的回忆。
转业后,郑钧亭先后在原鄞县财政局、财贸办公室、卫生局等单位任职,直至1990年离休。
“以前在部队,别人介绍我入党;后来在地方,我介绍别人入党。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始终不忘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和关心,这份初心,我会一直牢记,也会传给更多年轻党员。”
朴实无华的话语,展露出这位有着78年党龄的离休干部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