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廿载调解巧念“经”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王青苗
最近,台州临海百姓有了新口头禅:“遇事就找陈崇明。”这位退休民警是该市调解协会副会长。
20年来,陈崇明带领古城派出所调解室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合到“警调衔接”工作中,每年调解案件1500余起,调解室获得“浙江省金牌调解室”称号。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政法系统矛盾化解突出先进个人”“临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贴心服务添温度
“阿婆,最近身体还好吗?”“老娘舅,最近身体好,我女儿昨天还来看我了。”与陈崇明对话的是多年前一名案件当事人。那对母女因房产纠纷僵持不下。
10余次上门调解后,陈崇明发现,母女俩的心结并不在房产,而是陈年旧事留下的积怨。于是,他打出“感情牌”,联系亲属一起做思想工作。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长达5年的家庭纠纷画上句号。
陈崇明感慨道:“如果调解结束就不管,一个家就垮了。要把当事人心结解开,让家庭重回温暖。”
公平公正增力度
陈崇明借鉴中医“望、闻、问、切”,化为调解“心法”。“望”是要观察当事人,“闻”是要听取周边人意见,“问”是要问清当事人诉求,“切”是要选好切入口。
两年前,六旬菜农老冯为方便运输蔬菜,想在田埂上修一条小路,这引起隔壁村民不满。陈崇明约上村干部,丈量土地,敲定田地分界线。然而,原有的土地仍然不够修建小路。陈崇明又和另一位村民沟通借道,彻底解决困扰老冯已久的心头大事。
刻苦钻研增质效
在台州府城有家食品店铺,随着文旅出圈,生意蒸蒸日上。家族其他人要求负责人买断品牌使用权,由于金额过高,负责人不愿意。
知晓事件原委后,陈崇明多次邀请双方协商,提出折中办法:轮流经营店铺。
“把调解这件难事做好,当事人日子就好过了。”抱着这想法,陈崇明穿着布鞋走遍大街小巷。
如今,他的调解“心法”,已成为年轻调解员口耳相传的“武功秘籍”。古城街道调解室也形成了以“金牌调解室+平安驿站+警格+网格”的“一中心多基点”调解格局,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