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分摊 双轨共管
浙江多家医院推出无陪护病房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陈雨虹 郭俊 杨陶玉
病人住院不需要家属陪护,可以吗?这段时间,福建、天津等地试水无陪护病房,引发热议。浙江也有多家医院展开探索推行无陪护病房。这一模式能否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接受程度如何?护工费用如何分担?记者深入走访省内多家医院。
无陪护能让家属省心省力
68岁滕女士的母亲全身疼痛,在家躺了两周,因为护工缺乏护理经验,没有按时给予翻身减压,导致多处皮肤发生压疮。滕女士了解到浙江医院灵隐院区正在试点无陪护病房,家属不用陪,每天可以探视,喂食、洗漱、擦身、翻身,都由专业护理员负责。
“在家请护理员居家陪护,一天240元。”滕女士算了一下,如果母亲入住无陪护病房,既省去换护理员的麻烦,每天还能省下100多元护理费,便签署相关协议。几天下来,她对护理员钟阿姨赞不绝口:“每两个小时一次翻身,生活护理仔细认真,会鼓励母亲多吃鸡蛋和牛奶,多动动腿脚,很专业。”
而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无陪护病房,主要收治手术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他们做完大手术,身上插着管子,带着各种监测设备,普通家政护理员根本无从下手,不当操作还会适得其反。记者在该院无陪护病房看到:内有10张病床,一些患者已经可以下地活动。病房采用相对封闭管理,3名护理员24小时轮值,在护士指导下协助患者生活照护。
“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经过遴选、培训,持证上岗,科室会定期对她们进行专科相关的陪护培训。这些护理员比家属和普通护理员具备更专业的陪护知识。”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葛俐俐解释,比如心脏病术后患者身上携带有各种导管,他们的翻身和普通失能老人的翻身关注点不一样,类似这样一些专业性陪护要求,家属和普通护理员有时难以精准执行。
集约化护理方式多方获益
浙江医院灵隐院区七病区护士长孙杭雁告诉记者,自无陪护病房开展以来,整个病区均不需要家属陪护,患者由专业护理员照护,该病区收治的都是骨科病人,包括上下肢、胸腰椎、髋部骨折以及关节骨病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卧床、自理能力较差。
该院护理部主任刘彩霞说,无陪护病房取消了以往家属或自聘护理员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这种形式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希望通过试点,积累经验,不断规范过程管理。
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及,无陪伴病房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护理员费用如何分担。记者走访多家试点医院发现一种“折中”方式:病情类似的患者集中管理,由多位患者承担护理员费用。
刘彩霞介绍,多数医院采用与第三方陪护公司双轨共管模式。医院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合作公司,公司旗下护理员进驻病房。多位医疗从业者认为,无陪护病房的模式,意味着护理员纳入医院规范化管理体系。医院要求每位上岗护理员均需通过岗前培训和考核,到岗后由医院后勤管理中心和护理部门负责对护理员的照护质量进行监管和提升,集约化管理方式,对医院、患者、公司都有好处。
“护理员上岗后,其工作质量由医院护理部和公司监管,进行打分。”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谢屹红说,在无陪护模式下,科室管理更规范,患者康复更快,住院周转率也会提升。
一位从事多年护理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至少70%的住院病人需要陪护,但医院护理队伍一直短缺。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拥有3名护士,而发达国家每千人一般拥有10名左右护士。与此同时,国内护理员普遍存在年龄较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浙江陪护费未纳入医保
事实上,无陪护病房并非新事物。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国内医院曾掀起探索“无陪护”的热潮,作为卫生部确定的全国68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人民医院就推出“示范病区”,探索无陪护模式。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医疗护理员,改变由家属聘请护工护理患者现状。
很多人关心陪护费用是否纳入医保。早在2020年,针对政协委员在浙江省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在全省推行“无陪护”病房的建议》中提及的“将患者的陪护费用纳入医保,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浙江省卫健委在答复中表示,虽然“无陪护试点病房”满足了部分病人及家属需求,但是每个患者病情、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均不同,且生活照护、辅助活动等生活服务不属于医疗活动,无法作为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和定价。
多位受访者表示,现阶段不鼓励所有医院都推行“无陪护”病房。医保和财政补贴能一定程度降低患者护理的费用,提高“无陪护”模式的接受度,但并非所有地区的医保和财政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
业内人士也表示,无陪护病房需补短板、强弱项,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各地经济、人口、老龄化状况不同,建议“无陪护”病房从老龄化严重的大城市三级及以上医院起步,医院根据条件自愿试点,可以考虑从骨科、神经科等专业护理需求高的科室病房开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