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8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季皆宜 入诗入画
古人这样过“儿童节”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这一天,孩子们以各种方式欢度自己的节日。古代孩童过不过儿童节呢?让我们跟着专家的解读,一起走进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去看看古代“儿童节”。
“儿童节”四季都可过
我国古代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儿童节,但是,很多传统节日,都可以看做孩子们的节日。
第一个古代“儿童节”可以追溯到正月初七。民间传说,女娲娘娘在正月初七捏泥巴造人,所以被称为“人日”,这一天也被看做“主小人儿”,也可算是古代“儿童节”了。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看起来和孩子们没多大关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过得可开心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到了五端午节,古代的孩子们又迎来了愉快玩耍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最开心和活跃的还是孩子们。尤为特别的是,有的人家有“躲午”之俗。
到了秋天,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孩子们愉快享受的节日。大人们走亲访友,祭天拜月,忙前忙后,古代孩子有月饼吃,还可以和其他小伙伴结伴在月光下追逐玩耍,一个个快乐又开怀。
节日活动寓意深远
从晋代开始,儿童形象就已被纳入绘画、陶瓷制品、甚至家具等题材中。婴戏纹更是成了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婴戏纹以孩童戏耍为题材,充满童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明清两代彩瓷的婴戏纹,从最初的一两个孩童玩耍发展到百子嬉戏,做到了千人千面、神态各异。
故宫博物院馆藏有一件清乾陵时期的粉彩婴戏瓶,表现了一群眉清目秀、雪白粉嫩的小童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的节庆嬉戏景象。把无忧无虑的婴孩作为载体,表达了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祝愿。放鞭炮、放风筝、荡秋千、斗草、游龙舟、骑竹马、木偶戏……这些题材的婴戏纹不仅具有民俗意义且寓意深远。比如孩子放风筝,寓意放出晦气,迎来好运;孩童坐在麒麟背上,称为“麒麟送子”,寓意早得贵子。
大文豪为孩童写诗
古代还有很多妙趣横生的儿童诗词,不少出自鼎鼎有名的大家之手。在这些诗词里环游,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过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池上》,有景色、有行动、有心理刻画,让一个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小娃娃形象,跃然纸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清平乐·村居》,把孩子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这首词,竟然出自豪放派代表人物、宋代大词人辛弃疾之手。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到“最喜小儿无赖”,再坚硬的人,心底也有柔软的一面。
另一位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在《守岁》中描述过孩子们欢乐过大年的场景。“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据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