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5版:浙里养俱乐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们都是“拼命三郎”
1970年,我从公安系统调到邮电局杭州市话科工作,负责电话安装、维修。
那时候,电话线都是用电线杆架着,暴露在空中。1971年,开始逐步“上改下”,就是把地面上的电线埋到地底下去。我们一天到晚跟着修路队,环城北路、体育场路、莫干山路、文三路、文一路……他们修到哪,我们埋到哪。
1980年初,全杭州只有一万多部电话,一年之内,安装需求成倍增长。当时,个人装电话需要先填申请表,一天可以登记掉几千张表格。1985年,武林广场边的电信大楼落成,引进了模块机,才跟上市民的装机需求。同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安装需求非常大,我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年三十,别人都早早回家吃年夜饭了,我要干到晚上七八时。我是想,在年前把电话装好,人家过年也开心。
1987年,过年前一个礼拜,我就在楼外楼预订了一只叫花鸡,和经理说好年三十去拿。那天,我一直到7时多才忙好,急忙“嗒嗒嗒”地骑着自行车赶到楼外楼。幸亏经理还在等我,我连连跟他解释、道谢。拿了叫花鸡再骑车回家,都8时多了,一家人才吃上年夜饭。
1988年那场大台风,摧毁了杭州的大多数电话线。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连续干了两个月,一家一家电话线接过去,人是晒得乌漆墨黑。那时候,我已经50多岁了,身体肯定不如年轻时,但做起事来还是像“拼命三郎”。
其实,我们这代人都这样。当时杭州一家招待所的所长,和我是老朋友,年龄也差不多。招待所烧锅炉的煤不够,大多时候只能用砻糠,一箩筐的砻糠烧完,剩下一箩筐的灰,烟囱就要经常清扫。这个老兄每次都是自己爬进十五六米高的烟囱,钻出来后别人都不认识他了,黑不溜秋的。
现在,每次看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话,我就会想到那些热火朝天的日子,庆幸自己没有辜负时光,没有留下遗憾。 (本文摘自周纪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