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嘉兴银龄达人
“领跑”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牟凤娇
剪纸龙的图样栩栩如生、“嘉禾银驿站”里评弹《雷锋》抑扬顿挫、海宁的皮影戏《鸡斗》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保留节目……今年以来,嘉兴市退休干部充分发挥熟悉、热爱禾城红色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文化传承发展上献智出力。
助力文化旅游“热”起来
在南湖景区、嘉兴火车站、子城遗址等嘉兴具有代表性的文旅目的地,活跃着一支由40余名嘉兴老同志组成的“红船银领”讲解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注重挖掘队员所长,将红色文化讲出新意和温度,他们在一次次义务“导游解说”中讲好党的故事、红色故事,为嘉兴文化旅游增添新活力。
队员朱虹曾是嘉兴广电报的一名记者,她把采访嘉兴火车站“1921站房”定制青红砖的经历编写成讲解词,吸引游客了解背后的故事。
据悉,嘉兴老年大学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业老师授课,定期组织队员赴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等开展实景培训,全面提升队员素养。志愿服务队成立1年多来,已累计服务游客1万余人次,提升了嘉兴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助力非遗传承“潮”起来
近日,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万洲社区望湖驿站格外热闹,年过七旬的“剪纸达人”胡红月在这里和社区居民、青少年共同开展“文化送祝福”活动,现场教授居民剪纸、手工中国结等文化味老手艺;80岁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钹子书传承人张玉观,为周边居民现场演唱传统钹子书唱段、讲述平湖钹子书历史背景,他曾创作《未出嫁的姑娘》《退豆腐》《书记吃早茶》等钹子书作品,让平湖钹子书走上中央电视台,传遍全国乡村……
在嘉兴,诸如此类的非遗传承“银尚达人”亦有不少,他们步履不停,致力于让文化进万家。其中,既有篆刻、剪纸等大家较为熟悉的非遗技艺,也有蓝印画布、南湖菱画、海宁皮影戏等彰显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
为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老同志们经常到基层进行现场教学。在海宁市黄湾镇,69岁的施惠林是当地推广草编技艺的达人,多年来,施惠林在乡村、社区、学校开展草编技艺培训,他表示,让非遗文化鲜活起来,更好走近并服务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