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7版:浙江孝贤 上一篇 下一篇
杭州市临平区临平街道
共筑幸福“临”里情
乡镇名片
临平街道是典型的城市服务型街道,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25%,人口结构偏老龄化。变“先天不足”为“后天优势”,临平街道突出“三圈融合”工作法,探索“养老圈”“文化圈”“聚能圈”三圈融合释能,推动慈孝文化成临平美丽街区建设一道靓丽风景。
本报记者 陶悦清
早上9时,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临平街道的梅堰邻里中心热闹起来。2800平方米的空间内,老人舒展身姿开启晨练,祖辈带着孙辈在儿童之家嬉戏,临近午餐,老年人助餐配餐中心升腾起热乎乎的饭菜香……
这样的幸福微场景在临平街道随处可寻。面对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的时代课题,近年来,临平街道聚焦“老”字破题,以慈孝工作为抓手,探索“养老圈”“文化圈”“聚能圈”三圈耦合联动释能,以“60+”人群为核心辐射带动街道全龄人群,实现服务“临”距离,凝聚幸福“临”里情,激发全域“临”聚力。
一个十分钟养老圈 服务“临”距离
走进临平街道邱山社区,鳞次栉比的商铺沿街而设,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穿过狭小的胡同,距离居民楼仅百米远,一座“嵌入”社区的养老微机构映入眼帘。
3年前,居民朱女士带着母亲找到这里,恩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接待了他们。“近些年我母亲认知症病发,愈发需要专业的照护。”开在家门口的养老院解了朱女士一家的燃眉之急,“‘一碗汤’的距离就能见到母亲,真的太好了。”
围绕居家养老的主流养老需求,近年来,临平街道探索提出“社区嵌入式养老”理念,把养老设施嵌入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把养老服务带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让老人和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迄今,临平街道1家养老服务中心、14家社区照料中心和若干嵌入式微机构相互补位,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化养老服务协同模式。街道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赋能,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提供“线上+线下”多元化服务供给,智慧全天“云守护”,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尽享机构式服务。每年智慧养老平台提供线上服务3000余单,将贴心服务送到老人手中。
一个新慈孝文化圈 凝聚“临”里情
老有乐养,既要“硬设施”,也要“软文化”。一年一度的重阳百叟宴是临平街道精心烹饪的敬老“大餐”。街道每年邀请百余位耄耋老人一边品尝长寿面,一边欣赏文化盛宴。
伴随着“咚咚锵”的锣鼓表演,精彩文艺演出拉开序幕:来自临平二小、临平二幼的孩子们齐声唱响敬老歌,青年舞蹈演员舞姿轻盈翩跹,唱腔独特的越剧更让现场的老戏迷过足了瘾。一张张圆桌,串起一老一小,联结成慈孝“文化圈”,就这样把老人和社区上下心手相连在一起。
近年来,临平街道围绕“一老一小”代际融合下足功夫,推动慈孝文化蔚然成风。除百叟宴,街道还依托梅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学生们量身定制“空中菜园”,丰收时节,孩子们把育苗、施肥、栽种的蔬菜送给街道老人,用一场特“蔬”助老关爱行动传递温暖传承孝道。创新推出“家风节”,汇聚辖区家庭,带动老幼青,讲好身边人的孝亲敬老故事。
一个高密度聚能圈 激发“临”聚力
临平佳肴弄庙东农贸市场东北侧是临平街道慈善街区,开业以来,街道给予入驻商家商铺免租优惠,商家则将20%盈利纳入社区公益金,形成一个循环流动的“爱心池”。
依托俞樾纪念馆,临平街道打造本土孝文化建筑新地标。推开古色古香的大门,进入历史文化的时空长廊,馆内借助创新手段活态演绎名人俞樾受母亲言传身教成长为一代硕儒的故事,走出历史、融入当代。
以区慈善总会为轴心,慈善广场、慈善公园、周边社区公益形成高密度慈善矩阵,建设服务公益慈善组织的孵化培育、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成果展示、政策咨询、宣传指导、益民服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枢纽型平台。
慈风孝行,家风和畅。临平街道以“三圈”设计勾勒街道发展美好蓝图,一笔一画写实幸福“临”里一家亲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