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原拆原建,“太羡慕了!”

  (上接第1版)

  4.7亿元费用分摊到548户

  “是积攒多年的养老储蓄”

  浙工新村最老的楼建于1983年,共有13幢,大多数房屋采用预制多孔板及条形基础,无抗震设防及配套用房。这次原拆原建,原来13幢7层房屋改为7幢11层房屋,每户新房套内建筑面积不低于旧房套内面积。

  丁先生介绍,他家这套房子最早是浙江工业大学分配给父亲的宿舍。“其实,小区业主构成除了工大教职工,还有一部分是当年潮王村的回迁安置村民,做了几十年的邻居。”

  1995年,丁先生搬入浙工新村,结婚生子、职称晋升,自称“老老实实在学校教书”的他如今要面对和这套房子有关的一笔巨大开支:约100万元的改建费用。

  这100万元由3部分构成:第一,原有住房面积部分建设费用按1350元/平方米出资;第二,每户最多可扩面20平方米,扩面部分价格约34520元/平方米。第三,重建后预计有450多个地下车位,供业主自行购买。

  “我退休了,公积金账户已经注销,初步打算自己出一些,然后亲友这里调个头。”他列了一道算式:4.7亿元分摊到548户家庭其实是十几万到百万元不等的改建费用,“对不少业主来说,这是一笔积攒了很多年的养老储蓄金。”

  与浙工新村相隔一条上塘路的朝晖五区,沿街一家花店40多岁金老板表示“羡慕得不得了”,他算了一笔账:“新建房屋的地下排污管线和老房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电梯有车位,又是在这样的中心地段,100万元的投资太划算了!”

  成为杭州首处试点 并非“业主有通天能量”

  在丁先生看来,从被鉴定为危房到原拆原建,浙工新村足足挨了31年,最终成为杭州原拆原建的试点,并不是外界揣测的“这里业主有通天能量”,而是得益于政府的引导,“街道和社区作了很多努力,千方百计为我们创造条件。”

  从1993年到2014年,浙工新村先后有4幢被鉴定为C级危房。“这4幢楼房成了我们小区的心头大患,每到台风和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朝晖街道和大木桥社区都忙着把危房里的住户转移到宾馆,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当大。”

  即便如此,548户业主都有各自的顾虑,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统一。2018年只有87%的业主同意(原拆原建)。浙工新村顺利开展原拆原建,丁先生认为存在三大客观条件。

  一是随着房子和业主都逐步衰退,风险隐患越来越大,人对于安全和舒适的追求则日益凸显。“虽然我家不是危房,但40多年的楼实在是太老了。像我这样60出头的人,对电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些高龄老人的子女也愿意出钱资助父母。”丁先生表示,改善居住环境的想法在业主中越来越占主流。

  二是改建期间的居住问题有兜底。丁先生透露,过渡期间有一笔临时租房补贴,按照63元/平方米的标准发放,每户每月不低于3000元。但高龄老人还面临租房难。针对这个问题,街道为浙工新村80岁以上老年人集中安排了过渡房,“街道告诉我们,80岁以下的,如果的确存在实际困难,也可以提出申请。”而丁先生则在附近假山路租房过渡,离浙工新村很近,步行约2公里。

  三是重建工程由国企担纲让业主们很放心。“承建方是拱墅城发集团,夏天最热的那段时间他们也没有停工,一直在赶进度。我感觉浙工新村以后会成为杭州有机更新的一个标杆,说不定很多地方要组织观摩学习团过来取经。”丁先生说,10月初街道曾经组织业主们进现场看房型,都是毛坯房,但看着心里很踏实。听说后续街道还会组织各种装修专场、家电专场,548户的团购体量应该会有不错的折扣,打算先去灵灵市面。

  对民心的有力呼应

  本报评论员 张文利

  原拆原建,全国很多地方都想尝试,为什么浙江能领风气之先?

  浙工新村的顺利试点,是浙江在基层治理领域对民心民意的有力呼应。

  改革,怎么改?

  一切为了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就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比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硬件设备,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切依靠人民。杭州市以居民出资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保障模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避免了“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使得政府财政减负增效,更为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城市居民以较小成本实现利益增长和资产增值,成为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典型范例。

  像浙工新村这样的小区,能否再多来几个?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