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消费精准细分 创新才有红利
免费看短剧将成大趋势?
本报记者 孙磊
“业内有句玩笑话,现在的横店应该叫竖店,因为高峰时期有100多个剧组扎堆拍竖屏短剧。”日前,一位90后“横漂”对记者如是说。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今年7月,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2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东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横店将通过设立基金支持微短剧产业的方式来应对“竖店热”。
与此同时,银发短剧呈现“屠榜”之势:《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十几天播放量破5.5亿,《卖菜大妈竟是皇嫂》《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等也都挟裹亿万话题量一骑绝尘。统计显示,今年短剧市场中40岁以上用户达49.4%。
从“横着拍”到“竖着看”,从一味追捧“小鲜肉”到“老霸总”异军突起,被《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估值400亿元市场规模的微短剧,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一样”?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
受众群体
消费细分 中老年人花钱过瘾
杭州一家独立编剧工作室长年为头部短剧制作公司供稿,团队负责人以琳(应受访者要求为化名)表示,目前手上有两本签约中老年题材剧本。
以琳表示,这一波银发剧的热度,应该是从《闪婚五十岁》开始,然后被《闪婚老伴是豪门》推高。这之后,很多平台开始收中老年剧本,之前被顶上热搜话题的《保洁老妈无极归来》,剧情是27岁霸总恋上45岁保洁阿姨。
以琳提出,从受众群体的变化来看,银发微短剧日益火爆有两大原因。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年的‘弄潮儿’主力军70后已步入中老年阶段。随着内容消费越来越细分,中老年观众未被满足的需求现在被市场识别出来了。”以琳说。
另一个原因是在技术层面,90后、00后往往会搜索免费资源。但这对中老年人来说略“烧脑”,他们通常选择花钱看个过瘾。
当中老年成了微短剧的付费群体,出品方自然就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喜好来打磨片子。
由此,以琳对银发微短剧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这是受众趣味决定的。目前,银发剧这一波热度,是行业对这个题材开发到这里了,我认为完全可以继续开发。”
制作流程
“一卡”很关键 成本水涨船高
以琳的工作流程和传统意义上的剧作者有很大差别。通常她会给平台提交策划案,过审后写“一卡”,“一卡”过审了签约,推进全本。“一卡”简单理解就是先写前8-10集,一般第10集是第一个付费卡点,涉及到观众是掏钱追剧还是狠心弃剧。她也会接平台定制,“目前一些平台已经开始拒收黄昏恋剧本,银发题材开始进入内容调整。”
随着形势大火,微短剧制作成本水涨船高。早期一部低成本剧10万元就可完成,现在赛道卷起来,对标电影,平均一部戏需要花费30万元左右,一些高质量的可能要上百万元。
“现在有一些报道说,一部短剧几天赚一个亿,好像躺着就能日进斗金。事实并非如此。”以琳说,比如某个短剧突然成了爆款,单日充值达到2000万元,这里需要去掉投流大头花费,还有人力成本、拍摄费用、平台抽成、投资方股东分账等,最后分到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从业者手里并不多。
发展趋势
撬动流量变现 创新才有红利
当前不时爆出“老母亲追剧月刷6000元”的新闻,让很多人对银发族在短剧上的非理性消费忧心忡忡。对此,以琳提出一个观点,市场趋势将会往免费走,网文从付费模式走到免费模式用了20年,短剧会缩短这个进程,一些头部公司的热剧从分账比例看,免费部分已经超过付费部分。
免费看剧,产业怎么赚钱呢?她剖析,现在都是IAA+IAP模式(IAA是应用内广告变现,IAP是应用内购买),通俗理解,刷几集剧有一个信息流广告,付费可免广告,短剧是撬动流量变现杠杆里较新且高效的手段。
“短剧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认为有一点是不变的,创新才有红利。”她表示,身处这个行业,每个人都要拥抱变化,与变化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