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3版: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个习惯可能导致丧失快乐
试着接受不完美 用行动覆盖思考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别人批评自己一句,就不停地复盘和检讨自己哪里做错了,没心思去做其他事情;朋友评价了一句自己今天的穿着,回家就不停照镜子,老觉得哪都不对劲……
这是内耗者的一个共性——穷思竭虑。即反复咀嚼、回味一件事,特别是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久而久之,便形成难以打破的思维习惯,甚至再也感受不到快乐。
为什么会不受控地陷入“穷思竭虑”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走出内耗?今天,就和大家具体聊一聊。
警惕强迫性穷思竭虑
本质上,穷思竭虑是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反复思考时,人们会认为自己能重新夺回事情的掌控感,并有机会推翻不好的结果。
但如果经常陷入穷思竭虑而无法自控,那么就要小心,可能已经产生“强迫思维”。
产生“强迫性穷思竭虑”的人,很容易会对已经既定的事实,反复思考、反复推翻、反复求证。
穷思竭虑的人以为,思考能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只要找到答案,一切都会好起来。实际上,这份过度思考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不断回顾过去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过度担心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一切反馈都敏感多疑……
与三方面动机有关
为什么会陷入穷思竭虑?一般来说,绕不开三个深层动机。
积极假设。自认为思考就能解决问题,却永远找不到答案,不仅没有换来心安,反而越来越痛苦。
认知失调。生活中存在大量冲突的人,更容易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理由,陷入穷思竭虑:“嫁给他太痛苦,但大家都劝我别离婚。”“我一点都不喜欢社交,但大家都说我太内向。”到底哪个认知才对?这类过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找理由解决认知失调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强迫抑郁。很多心理诊断,都将穷思竭虑归为强迫性思维的一种。穷思竭虑者会通过极度关注生活中一些小细节,为之无尽地思考,来对抗情绪上的难受。此外,穷思竭虑也可以归于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性思维。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写道:人很多时候不快乐,就是太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几个方法有助缓解
如何戒掉这一思维习惯?
如果你正处于穷思竭虑的状态,试试分心两分钟,会发现效果立竿见影,症状好转很多。
这个小练习适用于偶尔想太多的人,要是长期穷思竭虑,已经养成习惯,光是转移注意力恐怕很难产生改变。这时,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呢?
首先,停止责备自己。接受自己不那么完美,就会让穷思竭虑失去原动力。
然后,允许自己适度“发疯”。比如,尝试蹦极、滑翔伞、漂流等刺激运动,或者在床上打滚、和朋友一起压马路……做一些看似“发疯”但可以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事情。
最后,用行动覆盖思考。动起来,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是驱散不必要的忧愁最直接、最关键的方式。
如果以上方法你都试过,仍然难以从穷思竭虑的困扰中走出来,就要考虑抑郁症、强迫症的可能性,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