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巡路线“刷”了上万遍
廿载步履不停为平安
姚建国
1976年生,温州市平阳县人,杭州市上城区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民警。
本报记者 张文利 赵培希
“检票往左手方向”“洗手间大厅两侧都有”……9月24日21时,杭州市建国南路和西湖大道交叉口,城站广场附近,一抹蓝色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上城区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民警姚建国正为旅客答疑解惑。短短3分钟内,有9波旅客向他询问。
“我叫建国,每天守着建国路。”姚建国说,在城站广场执勤,接受群众求助是最多的事,一天最多要回答上百次,“对于旅客而言,看到我这一身制服,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一副九件套:每天默默负重前行
对于姚建国来说,每个夜班从晚8时开始,到第二天早上8时结束,主要处理各类110接处警,同时开展夜间巡逻。
一般,姚建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岗亭,和同事交接工作后,开始检查值勤装备。
“每天检查一遍,心里才踏实。”姚建国向记者展示执勤九件套。这是一条黑色尼龙材质武装腰带,上面有各式袋子放置装备,包括对讲机、强光手电、伸缩警棍等。九件套是派出所民警的卫民战甲,象征着职责和使命。这一套全副武装下来,有5公斤还多,“就跟背着沙袋负重一样。”长期负重站立和步巡,让姚建国患上较为严重的腰肌劳损和颈椎病,他总会下意识地扶着腰作为支撑。
停好警车,打开警灯,启动步巡。一位年轻姑娘提着行李箱从广场二楼下扶梯,姚建国立马大步向前。每当看到拖着沉重行李、面带疲惫之色的旅客,姚建国总是第一时间上前提供帮助。
“巡逻不能只是看看,等别人来找你,要主动发现是不是有人遇到困难。”姚建国注意到,老年群体由于对电子设备不熟悉,打车、找宾馆、拿行李等,容易遇到麻烦,所以他会多加留意。
“城站广场不算大,巡逻这条路我已‘刷’了上万遍。”不到800米的步巡路线,姚建国每天得走上几十个来回,一到节假日,每天微信步数都会翻上两万步。
一条建国路:守护百姓日常点滴
21时50分,急促铃声从腰间传来,姚建国迅速接起,没等记者反应过来,他已朝门外小跑而去。半小时后,姚建国赶了回来,“抱歉,刚才突发警情,一个孩子走丢了,幸好没走远。”像这样的情况,一天多则几十起,接上电话就跑是姚建国的工作常态。
2005年从警以来,姚建国先是在温州市平阳公安局工作,后调至杭州市上城区站前派出所工作。除了杭州城站广场区域,他还负责建国南路部分区域,范围内涉及多处居民区、商业大厦、酒店、医院等,属于人口密集区。
将近20年从警生涯,姚建国始终坚守在基层派出所。虽然着手处理的主要是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的“琐碎事”,但在他眼里,从没有大小警情之分。他说:“百姓身边无小事,所有报警都要周密处置。”
日复一日的巡逻、走访、排查,让他对各处状况和周边环境有着深刻认识,俨然一幅“人形地图”。
如今,姚建国还是习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不管是日常巡逻,还是下班路过沿街店铺,总有店主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姚建国说:“大家有点事情,或是听到什么线索,也愿意跟我说,这就无形中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当年居民口中的“小姚”变成了如今的“老姚”,正是警民一家亲的最生动写照。
一墙红锦旗:
托起片区大平安
在站前派出所,记者看到一线民警服务群众的点滴温暖:桌上整齐摆放着一叠爱心车票,是民警自费为困难群众购买的;文件架上的遗失物品登记表,记录了为民拾遗补缺的事无巨细;墙上挂着的数面锦旗,洋溢着受助者的真情实意。
姚建国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的是,我们的执法环境和社会秩序有了质的变化。记得刚入警时,当时每天只有几趟列车,旅客购票也只能到车站窗口购买。如今车次变多了、线路增长了、速度提高了,购票可以用手机下单了。”
“我们的装备也与时俱进,警务工作模式有了很大变化。十多年前,从群众报警到民警接到警情,几乎得20分钟,现在基本实现同步转接了。”姚建国说,如今,指挥调度扁平化,处警指令可直达执勤民警,更直接、更有效。
在平安浙江创建中,姚建国所在上城公安开展了不少探索。比如,一套“一呼百应”的社会共治体系,压实商场市场、楼宇等各类行业单位主体责任、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主管责任、街道管委会属地责任、公安机关监管责任四类责任,老百姓碰到麻烦能及时得到处理。
____________/ 记者手记 /
姚建国是小营街道工作人员向编辑部推荐的。站前派出所主要管理这个街道的治安,有不少老百姓都知道,建国南路城站广场这里,有个叫建国的民警很热心,甚至,有的居民直接就存了他的手机号码,大家都说“有事找建国”。
“只要群众竖个大拇指,我就觉得,当警察再苦再累,值得。”姚建国语气中满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