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牵引 展真善美
一览杭城爱心“颜值”
本报记者 陶悦清
用建筑写诗,扬慈善精神,展城市爱心“颜值”。现如今,漫步之江大地,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它引以为豪的慈孝地标建筑。
一座城的慈善地标如窗口似星辰。在杭州,当我们谈到小善小爱,就会自然想到遍撒西湖畔的微笑亭;溯源慈善历史,绕不开大运河畔白墙黛瓦的富义仓;走到“家门口”,又会想起杭州首条慈善街区……
城市与慈善产生联结、相互塑造,故事正在上演。本期,我们寻访杭城三处新地标,一探它们的爱心“颜值”。
慈善旅游路线
解锁西湖游玩新方式
8月晴空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绿荫浓郁,一个个微笑亭、一位位志愿者点缀其中,红绿交错,使西湖显得更加美丽。市民游客沉醉于美景之中,感受着西湖边的美好生活。
“我们在不同时节向游客发放‘免费凉茶’‘免费馒头’‘免费腊八粥’等。”这几天,在“西子驿·柳浪闻莺”免费凉茶供应点,72岁志愿者施志平忙碌着为来往的游客递上免费凉茶。
微笑亭的工作时间从早上9时开始,下午4时结束。但有时到了结束时间,大茶桶里还有茶水没有送完,施志平想着别浪费,可能还会有人需要茶水,就总会多停留一会儿。从7月起一直到国庆节黄金周结束,施志平几乎每个月要在微笑亭服务26天以上。
施志平已经在西湖边做了十多年志愿服务,送凉茶,仅仅是他众多温暖小事中的一件。在不知不觉中,他和无数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一起,已经成为西湖的一块文明奠基石。
时间回到2002年10月1日,杭州西湖南线景区免费向游人开放,西湖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
为更好地提升游湖体验,西湖景区又先后推出一系列免费志愿服务,并在柳浪闻莺设立第一个固定式的志愿服务微笑亭。“十五”项贴心服务让微笑亭成为西湖的一道新风景线。
如今,西湖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超3000万人次,像施志平这样的西湖志愿者,已遍布角角落落,展示着西湖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文明风尚。
今年7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率先启动全国首个慈善景区建设。西湖善客驿站(西子驿·柳浪闻莺)、苏东坡纪念馆、春风行动爱心碑等知名景点被纳入西湖景区首条慈善旅游路线。西湖景区,将以寓善于景、寓善于游的融合发展方式,焕新成为内涵更丰富、服务更可感的慈善景区。
百年富义仓
摇身一变“精神粮仓”
霞湾巷8号,京杭大运河畔,在高楼林立之间,白墙黛瓦、木门木窗的富义仓格外抢眼。
百余年来,富义仓历经变革和战火,从粮仓到军用仓库、民生仓库……其功能虽几经变迁,但始终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迎接着一次又一次新的交接。
今年4月10日,杭州围绕富义仓“精神粮仓”的定位,背倚京杭大运河,依托富义仓遗址公园、霞湾公园,打造推出杭州首个慈善文化园。
“走进这片占地34350平方米的慈善文化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富义仓展示馆,这里展出的89件藏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富义仓从古代粮仓到现代慈善文化传承的历程,更深入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的仓储文化和慈善文化。”杭州市拱墅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周梦瑶表示,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从“富”到“义”的精神转变,让人在参观中感受到先贤士绅的智慧与崇善精神。
在园内的运善书房,收藏超过3000册慈善相关书籍,为慈善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提供养分。
慈善公园内,历史建筑“御码头”静静伫立。华光桥以其南北各33阶台阶,寓意慈善事业的长久与顺意,桥的连接象征着古今慈善精神的一脉相承。
“杭州富义仓不仅是一个展示慈善文化的窗口,更是一个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的平台,让慈善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周梦瑶如是说。
多彩公益慈善好街
“家氛围”慈善互动场景
位于上城区小营街道的多彩公益慈善好街,像是一张深入城市居民生活肌理的 “慈善名片”。
作为杭州首条沉浸式公益体验街区,2023年5月, “多彩公益好街”开街。整条街总长约200米,从翰林花园2幢比邻驿家启始,沿环城东路、翰林街、翰林农贸市场止,沿途叠加多彩环境营造,已开发一条街老年版和青年版的互动体验积分兑换小程序。
7年前,首届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的马丽华在小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成立“马奶奶工作室”(社会组织),以老浙大、大学路、葵巷三个社区两委组织为主体,整合辖区各类资源,以多彩公益圈项目推动公益为纽带的社区片区式治理创新,开启公益慈善资源“聚起来、动起来、转起来”的探索与实践。
“到2023年,多彩公益好街形成1.0版,在‘家门口’组成了一个由筑梦小院、共享茶吧、敬老助餐等项目和沿街十一个商铺共同营造的健康捐步、爱心赠饮、唤爱行动等17个互动体验大场景。”在马丽华看来,1.0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赋能,开发积分兑换微信小程序,以奉献积分为杠杆,打造公益和邻里共建大场景。
“通过策划活动,多彩公益好街如火炬似星辰照亮社区居民的生活。”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慈善让生活更美好”的期许,这里将继续写下缤纷小营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