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4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穿越战火的诀别书,你见过吗

三封信讲述老战士革命初心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毛海峰 尹时伟

  “打仗决不当孬种!”“亲爱的弟弟:永别了!”“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跑了几十里山路(因为云南是高原),给我们部队送来了老母鸡。”

  这些文字不是影视剧本的台词,而是来自3位宁波老战士珍藏半个多世纪的亲笔书信。

  8月7日,这些泛黄的信件出现在宁波市委老干部局,老战士们希望,用这些真实的文字,提醒大家勿忘革命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好红色基因。

  立下铮铮誓言的战场生死书

  “‘打仗绝不当孬种!’这是我参加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前,在生死书上写下的一句话。”今年98岁的宁波离休干部吕杰,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荣获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三次。

  他回忆起自己写下生死书的场景。那年,吕杰只有17岁,是队伍中年纪小的那一拨。初生牛犊不怕虎,战场上他跟着战友冲锋陷阵,字典里就没有个“怕”字。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在得知上战场前要写生死书时,吕杰没有退缩,他说,这封生死书是写给党的忠诚之信,也是写给自己的立誓之信,如今依然记忆犹新。

  “当年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很多不到20岁就牺牲了,有的人都还没有开始长胡子。”想到这些,吕杰哽咽了。离休后的他经常在社区、学校讲述红色故事,立志传承好红色基因。

  烈士遗照背面的诀别信

  象山退休干部张汉庭带来了一张泛黄的黑白半身像。照片仅一寸大小,摄于1942年7月。照片正面是他的三哥——烈士张汉清,背面是三哥写给他的一封诀别信,百余字里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这张照片是我回家整理父亲遗物时看到的。”张汉庭无比感慨地说,那是三哥牺牲前给他的绝笔信。

  1947年10月,来往于上海等地与苏北解放区之间水路地下航线被敌人破坏。时任华中银行总行材料科科长的张汉清奉命从苏北合德乘船前往宁波,化名王伯明,为华中银行采购印钞所需的原材料。

  10月30日早晨,张汉清乘船至宁波,只身上岸,前往苍水街2号鸿昌商行,不料被潜伏的特务抓捕。面对审讯,他拒绝回答任何实质性问题,敌人恼羞成怒,用手枪铁柄敲打他的头颅,鲜血染红了他的衬衫……11月1日,他在狱中以身殉国,时年30岁。

  诀别信上写着“亲爱的弟弟:永别了,但是我要告诉你,我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以及我们的后代,永远过着人间最自由、幸福美满的生活……永别了,亲爱的弟弟,你千万不要辜负我对你唯一而最后的希望啊。你永远见不到的哥哥汉清,1947年8月。”

  寥寥数字,让人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决心,以及没能看到战争胜利的遗憾。

  穿越烽火的家书

  退休后,宣讲红色故事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退休干部陈伟高的日常。

  每逢参加隆重的宣讲活动,他都会穿上珍藏的军装,自豪地告诉大家,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开始,自己便立下誓言,要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陈伟高在部队期间,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这封信是我在跨越国境线后,写下的第一封家书,那年我刚好20岁。”陈伟高说,1968年1月17日,他在越南安沛战场的第5天,那一晚,美军飞机没有来营地轰炸,一切显得安静平常。“于是,我点亮自己做的煤油灯,趴在车里的铺板上开始写信。”

  展开泛黄的信纸,记者看到除了对家人的思念与问候,信里描述最多的是当时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场景——

  “跨域边境前,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的地方,老百姓还给部队送慰问品,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跑了几十里山路(因为云南是高原),给我们部队送来了老母鸡……”

  陈伟高说,当时自己就想,老百姓对战士们太好了,如果自己不好好打仗,就对不起祖国,对不起老百姓,所以哪怕要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退休后,他先后发表有关红军长征、缅怀先烈等文章百余篇;举办5次主题图片展,20余万人参观;开展红色故事宣讲530次,听众近5万人。为了扩大革命故事的影响力,他还录播红色网课,网络受众近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