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不惧高温 绘众生相

记者当模特体验银发写生团

  本报记者 徐雨阳

  一张速写板,一把折叠凳,一盒素描笔,一群平均年龄75岁的银发画手在西湖边火热出圈。每逢双休日,他们都会组团来到柳浪闻莺、一公园、浙江美术馆等杭州地标场所,为市民游客免费绘制肖像画。两百多位团员卧虎藏龙,有90岁高龄的浙大老教授,还有全国武术大师,他们因为相同的热爱走到一起。8月3日,记者来到浙江美术馆,边给写生团当模特边听他们的“成团故事”。

  40度高温难挡画画热爱

  早上10时,美术馆室外气温已经逼近40℃,考虑到最近两周持续高温天,记者原本做好了扑空的准备,没想到近20位西湖银发写生团团员陆续来到浙江美术馆一楼大厅,稍事休息便拿出绘画工具,开始搜寻第一位模特。记者有幸被画团成员们邀请,体验了一回写生模特。

  “身体坐正就行,挺这么直会很累,头的方向尽量保持不动,稍微坚持一下,最多半小时就画好了。”成员们熟练地指挥记者摆好动作,随后在腿上架起画板,或用炭笔或用铅笔开始定点打型。“我捕捉造型的能力没有其他老师好,先拍一张照片,万一等下你累了动作变了我可以对照着画。”邱阿姨把手机架在画板旁边,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也许是为了缓解模特的紧张和僵硬,银发画手们主动打开话匣子,和记者聊起了天。

  78岁的程雅芬是写生团成立时的第一批成员,“住院没机会摸画笔,实在憋不住手痒啊。”今天一早她从医院里“偷偷”溜出来参加写生,手腕保护绷带下还带着留置针管,“这张照片千万不要让我女儿看到,不然她不让我来画画了。”

  “只要不是下刀子,天气热也要来,去年下雪天我们还组队去西湖边室外写生,吴教授90岁了还在坚持画,手速比我们都快呢。”从邱阿姨的玩笑话里,能够感受到团员们对绘画真挚纯粹的热爱。

  老少排队 争当模特

  “落笔到纸上就大胆画下去,不要扭扭捏捏地勾边。”74岁的潘孝忠是西湖银发写生团的发起人,中国美院版画系科班出身。他一边用线条铺排轮廓,一边讲解画法,不多时,身边就围满了到浙江美术馆观展的市民游客。

  潘孝忠说,暑假期间,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碰到画室老师带着学生们来和银发团交流互动,有时还会碰到外地的绘画爱好者。

  “我今年来美术馆看展的时候关注到在一楼写生的叔叔阿姨们,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大师,而且各有特色。趁暑假带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不同风格的速写,多和老前辈交流下心得。”杭州柒号画室的领队老师小杨说。

  75岁的屠天华是写生团“元老级”团员,他告诉记者,大部分成员都是业余选手,刚开始在西湖边写生时,愿意当写生模特的人并不多。

  “后来,大家铆足了劲练习,请教团里的专业老师。现在,每次写生,大家都是排着队当模特。”屠天华说,好几次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原本定好下午4时结束的写生,一直延长到将近晚上7时以后。

  卧虎藏龙 能文能武

  通过和团员们的聊天,记者发现写生团成团颇有几分偶然中的必然。“退休之后,有不少和我一样专注人物的画友都说找不到组织。”曾任浙江科技出版社美编主任的潘孝忠是个老美术人,起初搭建写生平台只是面向同道画友,没想到后来呼声太高直接“成团出道”,2013年4月成立至今已经有11个年头,团员数量也从最初的20余人增长到257人,网罗各行各业的大拿。

  90岁的吴兆立退休前是浙江大学化工专业教授。因为身体原因,吴兆立每周最多只能参加一次写生活动。面对宝贵的机会,他练就了一手快画功,四五分钟一张人物速写就能成型,每次必须画够四五十张方才尽兴而返,最多一次画了77张,团内至今无人超越。

  从浙江大学电子显微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王幼文,自小就对绘画充满激情。他回忆自己年轻时,常常干完农活后就以田间地头的风光为题材,用纸笔记录生活,抽空还会向乡村学校的美术老师请教画画技巧。退休进入写生团后,王幼文如鱼得水,不断和群友们交流打磨画技,绘画工具从铅笔到炭笔再到水彩炭笔,“实现了青年时的梦想,找到新的人生目标。”

  除了老教授,团员里还有“练家子”。70岁的金惠英从19岁开始练习武术,曾获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推手铜牌,更是包揽浙江五大武术赛事金牌。”一开始被拉去当模特,当着当着就画起来了。”金惠英每次开口都带着爽朗的笑声,说得兴起还给记者展示了一套“真功夫”。

  随着西湖银发写生团的走红,慕名来求画、求教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学生拿到画后成了银发团员的“忘年交”,他们说,这样的退休生活着实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