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七天 改变一生
“老三届”高考故事振奋人心
林雨尘
通讯员 叶蔓裔
“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即将开始”“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1977年10月21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两篇稿件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停滞了11年的高考恢复了。消息如同一记春雷,炸响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盼望已久的年轻人重拾课本,眼前是新的曙光。
那一年,全国57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人。他们的人生,自此翻开新篇。
陈楚:
“备考时间只剩7天,急得快哭出来”
“这是我们参加全校大学生书画比赛获奖同学的合影,前排右边的是我,那时还正年轻啊!”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涯,陈楚很是感慨。
1954年,陈楚出生在台州温岭城北农村。他自小便对诗文、书法、绘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青少年时的人生梦想中,就希望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高考的暂停让他的梦想一度没有了方向,他在文学上有所特长,其文章常在县区广播站播出。
1977年,公社书记吴美初推荐他担任公社工程队会计,下半年工程队承揽了杭昱线公路建设,由于脑子聪明办事效率高,他的工资挺高。“一天,工程队队长突然接到了吴书记打来的电话,说是马上要恢复高考了,问下陈楚要不要回家复习参加高考。于是我便立马赶紧收拾行李回乡。”
陈楚心底泛起了一丝丝希望的涟漪。
“途经杭州时,我看到西湖边的路灯下都还有复习备考的青年人,我急得几乎要哭出来,感觉他们每个人的眼里都在发着光,西湖的夜好像都被他们给点亮了。”为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他连夜去了浙江美院请教拜访了老师,老师鼓励他来考美院。在得知美院首次复招只在华东地区招7名学生后,他选择了放弃。“我更希望能上大学。”陈楚这样说。
回家后,距离考试已经只剩7天了,他却犯了难:该从哪里开始复习呢?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高中校友孙运兴向他伸出了援手:“你来我这里住吧,我们一起复习。”于是他便住进了这位正在当民办教师的同学所在的肖村中学。
一盏灯,一叠旧课本,两个少年人埋头钻进了书海。“我们心里只有一个目标:考上大学。”陈楚说,当时他在心里将文理科做了一番权衡,最终选择了理科,认为有较大概率能考上。
坐进考场,陈楚反而放松了下来,他对自己说:“尽力就好。”最终,两个少年都考上了。
陈楚踏入了原浙江农业大学的校园。
采访中,陈楚不禁感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都过去了,真不容易啊。”如今,时间带走了少年青春的面庞,却没有磨灭他的青春理想:“我会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和大文创项目的创意策划,那是我老而愈坚的爱好。”
张德强:
告别妻儿上大学 准考证是人生珍藏
“前段时间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了这张准考证,没想到它还在。”同为“老三届”的张德强看着自己手上的准考证,感慨万分。
回到1966年,“高考暂停”的消息让彼时正全力备考的张德强措手不及。作为绍兴市第二中学(今稽山中学)的尖子生,张德强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冲刺清华大学理工科系,投身国家建设。只是,一切戛然而止在那个夏天。后来,他响应号召来到绍兴郊区农村,一待就是8年。掘田插秧、盛夏抢收抢种、冬天围垦海涂,因着自己的文学才能,他当过代课教师,还去县文化馆工作过。寒来暑往,时间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身边有朋友离开农村奔赴大学校园,张德强心里也燃起了希望。
终于,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刊发了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我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张德强说:“天不亮我就起床,赶紧找出之前的课本看看书,心里想着机会终于来了。”不过,一切也并非如此轻松。没有复习资料、没有考试大纲再加上还要工作,求学之路显得格外漫长。“我大多时候都是半工半读,只能看看以前的课本,巩固一下知识。”熬夜苦读一个多月,张德强参加了公社举办的初试选拔,得到了正式准考证,这也意味着他可以参加高考了。
谈及为何选考文科,张德强笑言:“毕竟有8年没好好上学了,有些知识早已忘记了。只是这些年笔耕不辍,又实在喜爱文学,那便是注定有另一条路属于我。”张德强告诉记者,那年他已年届三十,按有关规定年龄偏大者报考须证明有所特长,于是他致信浙江省作家协会,出具了一份证明其创作成就的公函,附于报名表中。
1977年12月15日,张德强走入了位于绍兴市第一中学的高考考场。“那年的语文作文题目是《路》,我这小半生走的‘路’可着实不少,我就引用了鲁迅、马克思等名人名言,结合自己求学、下乡的经历,写了一篇抒情散文,还获得了高分呢。”
不久后,张德强收到了原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他背上行囊,告别妻儿,奔赴杭州。“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根本没想到,时隔12年,居然又回到学生时代。12年前,我曾憧憬过大学生活,想象过大学校园,今天终于跨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1978年已然泛黄的日记,留下了少年落笔时的意气昂扬。
摩挲着这张粉色的小纸片,张德强眼里满是怀念:“一张小小的准考证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成了我人生的珍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