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他让南宋“百老汇”穿越800多年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王丽娜
吴山脚下的十五奎巷对老杭州来说是真正的“皇城根儿”。如今,古街老巷仍是白墙黛瓦模样,旧时的瓦肆文化已华丽变身,有了“坊巷新瓦肆”品牌。
79岁的宁国良“半路出道”,深入学习坊巷文化历史。什么是瓦肆文化?如何古为今用、以文化人?十多年来,他一一研究、探索、实践,把南宋瓦肆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
学习笔记20本
退休后,宁国良在紫阳街道和十五奎巷社区推荐下,于2006年注册成立社会组织“杭州市上城区益家文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他先后熟读《南宋皇城》《南宋遗韵》《杭州简史》《杭州的街巷里弄》等十多本与宋韵文化、坊巷人文相关书籍,记下了20本笔记本。
其中瓦肆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何将这些精华传承下来,又有所创新地为当代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服务?2014年,宁国良组建起10支“小瓦肆文化活动团队”,涵盖评弹、魔术、越剧等,吸引成员140余人,常态化开展活动,每半天一组,从未间断。从团队管理、场地运营,到活动宣传物料,他都亲力亲为。有次出门旅游,刚到目的地坐下,工作电话就来了。后来他索性天天办公,周末也不间断。
举办瓦肆文化节
“这么多有才能的人凑在一起,何不举办一个我们自己的文化节,展示宋韵文化,展示居民风采?”2017年5月,宁国良向街道社区提议,举办“紫阳街道南宋瓦肆文化节”活动,得到大力支持。
“第一年的文化节,我光方案就写了8份,经常工作到凌晨,睡觉也在想方案。”宁国良笑着说。除了写活动方案,他还和各团队负责人联系,设计舞台,准备物料等,各种繁琐的事让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场南宋瓦肆文化节顺利开展,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得到了百姓们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宁国良先后策划、组织了七届“南宋瓦肆文化节”,惠及群众逾50000人次。
成立古井研究协会
除了瓦肆文化,宁国良还致力于传承传播古井文化。他牵头成立的古井研究协会以“保护古井、传承文化”为宗旨,7年来培养了15位“井长”,开展了多达2300场次的井长巡井、护井的古井保护工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11年的文化传承路,宁国良已写下各种宣传资料、活动方案等10余万字。2022年,他个人获评杭州市银色人才领军人物;2023年,获评浙江省省级银尚达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