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变了 情谊不变
追思祭祖永铭记
见习记者 乐美真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台词: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不遗忘,便相思。清明将至,思念如潮般涌来,静默无声。从2020年起,浙江老年报每年都会开展“清明思亲 书香祭扫”主题征集活动,累计收到近万网友的书信与网上投稿。
5年间,人们感受着清明习俗的变化,也坚守并富有生机地传承着感恩孝亲、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念。近日,记者走进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的多个社区,采访近40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听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感受到的变化。其中,老年居民占比约为55%。
大家族相聚
抚今追昔有传承
如果问清明的变化是什么?33岁程先生的答案莫过于对清明祭扫的重视程度增加。
在收到父亲发来的祭祖消息那一天,程先生就开始筹划:何时出发,路程时间多长,以及要准备哪些东西。从杭州驱车回老家,大约需要4个多小时,为保证不出纰漏,程先生计划提前一天出发。
程先生的老家在安徽一座小县城,对他来说,老家有少年时代的成长轨迹,也埋藏着与爷爷奶奶相处的珍贵记忆。那时,家中条件不算好,但他的书包永远是崭新的,饭桌上多是他爱吃的菜肴。因为有爷爷奶奶的爱护,他的童年快乐无忧。
2003年,奶奶去世。第二年,爷爷也离开了他们。此后,程先生考上大学去往外地,回乡的次数逐渐减少。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家族祭祖活动,远在福建、陕西的亲友们都要赶回来。
程先生是大家族年轻一代里较年长的,因此联络同辈人的任务便交到了他手上。先是确认祭祖当天到场人数,再统计他们从哪里出发,预计到达时间……事情不难,但需要耐心,得确保弟弟妹妹们都能如期到达。
“这几天一下班就在联系,不觉得辛苦,反而有种满足感,电话沟通完正事,再和许久未见的家人聊上几句。”在程先生看来,清明祭祖是增强一家人情感连接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次相聚,更加了解大家族的过去与未来,才能更好地传承。
与程先生一样,在采访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发自内心地重视清明祭祖的传统习俗,缅怀逝者,珍惜当下。
选择绿色生态葬 花朵带去浓浓思念
近年来,殡葬形式更趋于生态、绿色。采访中,有部分人提到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方式。
77岁的邓志来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的母亲于2022年过世,安葬在浙江安贤园内,选择了花坛葬的方式。邓志来说,这是母亲的心愿。
厚养薄葬,这是邓志来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6年3月的一天,邓志来的父亲在阅读《浙江老年报》时看到一则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报道,随后便和儿子嘱咐道:“待我和你母亲百年后,也选择这样的形式,无需过于繁琐。”
没有过多疑问,邓志来点点头。他明白向来思想开明的父母,不在乎身后虚无,所以他理解且支持,那年他找到一家陵园并为父母签订协议。
时间恍然,6年后,母亲离开了。
当邓志来捧着骨灰盒亲手将母亲葬于花坛下,他回想起与母亲相处的一个个瞬间。邓志来说,母亲对子女教育很严格,教导他们兄弟四人做人要清白、正直,要坚强不屈。
“常说睹物思人,如今看到这花便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教导。”清明将至,邓志来和兄弟们将陪着父亲再次去祭拜母亲,他说如今花朵一定开得更加明媚。
用变化的方式 表达不变的情谊
清明是悼念先祖、缅怀故人的日子。受访者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25岁,他们一致认为:清明节的形式在当代发生了诸多变化,人们用变化了的追思方式来表达不变的情谊。
50岁的孙琪现居杭州,父母过世多年,她也远离家乡数年。每年清明,苦于路途遥远,又因工作无暇分身,孙琪只能和在家乡的姐妹以视频通话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平常我会看看父母的照片,和女儿讲述父母的故事,像是他们还在身边一样。”孙琪说,这几年她有空就去拱墅区天水街道女儿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教那里的老人唱歌、跳舞,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一样,她相信思念会传递。
75岁的李先生和记者分享,现在网络技术很发达,之前留有不少关于亲人的影像记录,这些内容成为他思念甚浓之时的慰藉。
采访中,还有不少受访者提及AI技术带来的变化。通过AI,人们能再次“看到”逝去的亲人。25岁的吉宏伟表示,科技改变生活,很多人想通过技术填补与逝去亲人没有好好告别的遗憾,用意很温暖,但他认为,缅怀逝者的同时,也更加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在能陪伴时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