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断桥残雪”的真相你知道吗?
杭州老人为城市历史“鉴证实录”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刘志勇 聂魏
在杭州市滨江区中兴花园,记者见到了86岁的谭启晓,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温文尔雅的谈吐让人如沐春风。
这位有情怀的老杭州人是位铁路设计工程师,爱好广泛的他还有着浙江地图文化专委会会员、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等身份,文艺,摄影、收藏、天文等领域均有涉猎并有造诣。
古画中找真相
为西湖申遗寻根源
“我爱杭州,对西湖尤其情有独钟。”在谭启晓的家中,记者看到许多研究西湖文化的图纸和资料,大部分是他手绘的。
大家所知道的“断桥残雪”版本是,断桥朝南的那边雪化得快,裸露出黑色的桥面。“断桥不是南北朝向。”谭启晓对此并不认同。他翻出一张手绘图,告诉记者,台北故宫博物馆中有一幅清乾隆年间“断桥残雪”图,可见断桥中间有一座四方形亭子。“冬日,人们在亭子里聚会聊天,每人都手捧一个火铳,暖气、人气,加上日晒,凉亭顶上的雪便先融化了。从高处看,桥像中间断了一般。”他的说法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
除了用古画还原真相,谭启晓还为西湖申遗忙碌奔走。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图书馆专门为谭启晓举办“一位市民的西湖申遗情结”展览。
铁路志中找回忆
留下我省第一条铁路印记
当人们徜徉拱宸桥头,看着京杭大运河里穿梭往来的船只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有过蒸汽火车的轰鸣声。
谭启晓曾参与编纂《中国铁路通信史》,他认为江墅铁路很有历史价值,是浙江省历史第一条铁路,也大涨了中国人士气。
2007年是江墅铁路通车100周年,谭启晓将一封平信贴上8角钱邮票,寄给了当时杭州的有关领导,详细讲述江墅铁路的历史,建议结合京杭大运河历史遗址保护,建立一个纪念江墅铁路遗址公园。
他的建议获得采纳。2007年,杭州市政府拨款,修建了站房、钢轨和水鹤等铁路设备,并安放一台KD-7型蒸汽机车,将铁路元素融入千年京杭大运河。
摄影记录发展
无偿捐献10万余张照片
西湖的“水上列车”、钱塘江上十座桥、孩儿巷98号古宅……这些老杭州的记忆都在谭启晓的摄影里。
1957年,谭启晓还在北京铁道部设计院工作,外交部邀请苏联专家来设计院支持建设1年,需要一个拍照记录的人。年轻的谭启晓被领导相中,从此开启摄影生涯。1982年,谭启晓回到杭州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此后,他辗转于杭州角角落落,以百姓的个人视角记录下杭州这座城市的故事,反映杭州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对研究杭州城市变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据他统计,至今己拍摄胶片51856张、数码照片也超5万张。2017年,谭启晓将所有摄影记录及10万多张相片、底片无偿捐给杭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