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气扑鼻 人气火爆

助餐服务的“杭州样本”

  本报记者 陶悦清

  每天中午11时不到,杭州翠苑一区老年食堂“翠食坊”传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纷纷自觉排队而入。作为我省老年食堂建设的起点,20年来,翠苑一区老年食堂不断在“民呼我为”中升级迭代,并见证杭州老年助餐版图的星火燎原。

  久久为功为“食”事。围绕满足老年人“家门口”幸福养老的愿望,杭州始终把解决好老年人助餐服务这件“关键小事”,作为高品质推动养老服务的一件大事持续推进。而今,杭州助餐点星罗棋布,助餐服务触手可及,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的老年助餐服务提供了可学可鉴的“杭州样本”。

  从无到有 顶层布局 让助餐服务触手可及

  在杭州上城区复兴南街,从江山饭店到水澄花园南苑,不到1公里的距离,就有1家幸福邻里食堂和1个服务助餐点。有香气、有人气,助餐点分布广,这是记者对杭州助餐服务最直观的感受。

  从无到有,从有到广。从自2003年9月,全省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在西湖区翠苑一区开办,二十年间,杭州持续深入推进老年食堂建设,推动为老助餐服务普惠优享。从顶层设计上,杭州将助餐服务纳入现代社区共同富裕现代化单元标准场景,先后出台《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杭州市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建设管理规范》等政策,为老年助餐服务统筹谋划“一盘棋”。

  为积极构建城乡覆盖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杭州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助餐模式。在城市社区,着力推行“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幸福料理”上门做饭、移动餐车、机器人炒菜等模式;在农村地区,根据地域广、老年人居住分散实际,依托村自建食堂、志愿服务或邻里互助就餐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截至今年10月底,杭州全市共建有老年食堂(含助餐点)1700多家。

  政策保障 多方参与 让灶头和人气两相旺

  每天午饭点,西湖区古荡街道嘉荷社区的“嘉味道”老年食堂已是食客满盈,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半。“一块大排、一份蔬菜、一碗例汤才14元,干净卫生,这性价比太‘香’了。”小高和同事们一连吃了几个月,都快把这当成“公司食堂”了。

  要把老年食堂这件实事办“长”,离不开灶头人气两相旺。杭州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型,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实行差异收费等措施,面向年轻人等全龄人群开放。如上城区湖滨街道将“幸福邻里食堂”挂牌“小哥之家”,作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常驻活动中心。同时又汇集“小哥”志愿者力量,组建幸福助餐队,双向奔赴打通服务老人的“最后一公里”。

  为鼓励多方参与,杭州还积极盘活社区配套用房、闲置的国有和企事业单位房产、农村家宴中心等资源,无偿或低偿用于老年食堂建设,鼓励依托社区周边的机关、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定点挂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样的助餐服务。例如,滨江区滨文社区创新性地与辖区高教园区合作,开办老少共享食堂,让老人们在校园里感受了一把和年轻人用餐的新体验。

  数字赋能 全城通吃

  让科技引领“食尚”创新

  “老年食堂遍地开花,如今是真不用担心吃饭问题。”说起“全城通”智慧助餐,滨江区的江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江奶奶曾是住在滨江区浦沿街道的居民,后随子女搬去了上城区。以前,老人只能在户籍地享受就餐优惠,这让时常在两区来回跑的江奶奶在吃饭这件事上很是发愁。

  2022年9月,杭州重点围绕跨区吃饭优惠难的痛点,实施“统一政策体系、统一支付工具、统一管理平台”三项改革举措,创新推出“全城通”智慧助餐模式。从市级层面统一设计,打破以往老年人只能在户籍地就餐、只有杭州户籍老人才能享受优惠的限制,根据年龄段为老年人提供5-8折不等的优惠,以社保卡(市民卡)为实体介质,以“人脸”为验证方式,以“长者码”为数字码,实现“卡码脸通用”。

  “全城通”智慧助餐模式推出一年来,已接入老年食堂800余家,累计服务超400万人次,助餐优惠总额达1800万元。

  从区域服务到普惠共享,从传统服务到智慧优享,杭州持续升级助餐服务水平。未来,杭州还将加快助餐服务品质全域提升,推动农村等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持续激发老年助餐运营活力,扩大社会参与,进一步提升全市老年食堂活力指数。同时,加快智慧助餐场景扩面升级,逐步实现老年人就餐区域普及、优惠互享,全面打响“全城通”智慧助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