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大飞机”报道引燃她的家国情怀

病房里打造“航天编年史”

  本报记者 张文利

  “你好,我在11月15日的《浙江老年报》上看到关于中国大飞机的发展史,特别有感触,30多年来,我收藏了很多航天题材邮票,还获得过航天员杨利伟的签名。”

  11月22日,86岁的史秀芳致电编辑部,表明自己是一名航天爱好者,热情邀请记者到杭州市滨江区英智康复医院分享她的航天小世界。

  初见史秀芳,满头银发打理得一丝不苟,满脸和蔼。她坐在书桌前,戴着老花镜,身旁摊开一本空白册子与几支签字笔,面前是新收集来、还未整理的一摞航天邮票,见记者来访,老人笑意盈盈起身相迎。

  “压箱底”藏品

  来自杨利伟亲笔签名

  “这是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神舟九号、天宫一号……”刚一落座,史秀芳便打开话匣子,回忆起与航天邮票的初遇,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回上世纪。这些收藏记录了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也见证了她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至今32年的收藏之路。

  谈及藏品中的“特殊宝贝”,史秀芳小心翼翼翻开一页,指着一张有杨利伟签名的邮票:“这张得来太难忘!”

  2010年,杭州举办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曾驾乘“神舟七号”的3名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参加开幕式。“这可能是我离杨利伟最近的一次了。”听闻消息,史秀芳激动万分。

  活动当日,现场人潮涌动、安保森严,史秀芳早上6时守在场地入口,攥着精心挑选的带有杨利伟头像的航天主题邮票与纪念册,满心焦急又紧张。数小时苦等,才终于在人群缝隙里瞅见翟志刚身影,赶忙大声呼喊,可声音瞬间淹没在嘈杂中。史秀芳不甘心,跟着来到黄龙饭店。正好巧遇工作人员,她赶忙解释来意,言辞恳切,几乎语带哽咽,称自己多年痴迷航天,对杨利伟首飞壮举敬仰至深。

  那时史秀芳70岁了,翟志刚听闻,被这份热忱打动,承诺帮忙转达,接过邮票与纪念册。

  此后的日子便是煎熬等待,她每日盯着电话和邮箱,深怕错过回音。数月过去,一个包裹悄然寄来,打开,里头正是签着杨利伟大名的信封,“我记得,打开的时候,激动得我手都抖了。”那一刻,所有艰辛瞬间化作眼眶里滚烫的热泪。

  用热爱为历史存档

  集邮点亮退休生活

  往昔忙碌于工作岗位,航天邮票收集只能见缝插针,退休后,仿佛束缚手脚的绳索松开。每月退休金到账,她第一件事便是划出专款用作“集邮基金”,再精心罗列收集清单。因为常年久站久坐,史秀芳腿部关节损伤,同时伴随脑血管堵塞,8年前,她住进了康复医院,康复疗程成了生活日常,可身体的局限,并未锁住她那颗对集邮热忱的心。

  每有航天邮票发行的消息传来,就像一道光,瞬间点亮史秀芳略显黯淡的日子。每当这时候,她便早早向医护人员写好“请假条”,等着外出购买新的素材。

  “有时候担心老太太身子不利索,外出有风险,但看她这么期待,还是尽量满足。”作为史秀芳的主管医生,高佳丽虽有些担忧,但她深知这爱好对史秀芳的意义。

  为了不打扰同住病友,每晚20时室友休息后,史秀芳便拿着集邮册挪到楼道里继续制作。有护士路过,见状也会悄然噤声,默契配合。就这样,在医院的8年里,史秀芳从未停下一天。这些藏品,史秀芳按照时间顺序整齐排列,每一张都用塑料膜仔细包裹好,被赋予专属序号,并在旁配了文字说明。每一篇文案皆为钥匙,解锁邮票背后尘封故事,将航天征程串珠成链,数百册汇聚,便是老人用热爱铸就、可供翻阅的“航天编年史”。

  “还有几张正在制作中。”史秀芳说,今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这张还没有完成的册子,即将成为“第81张”序号。

  史秀芳将邮册贴在2楼康复训练大厅外楼道进行科普展示,这些收藏给她带来多个省市级奖项,并进入学校开展。“比起获奖,我更希望大家对中国航天事业多了解一些。”

  |记者手记|

  采访全程,史秀芳目光不离邮票册,时而兴奋展示珍品,时而沉浸回忆,每翻一页、讲一段,都像打开时光宝盒,除了航天部分,史秀芳还有不少邮册,如新中国成立75年、毛泽东生平故事。在这间不大却满溢岁月韵味的病房里,近300册邮票整齐列队于柜中,让这小小病房鲜活起来。阳光洒进屋子,为邮册镀上金边,与史秀芳道别时,望着她悉心整理邮册的背影,我深知,这小小邮票于她,是一生挚爱、无悔坚守;于航天文化传承,是不灭火种、梦想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