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无陪护”病房,减负路有多长?

  本报记者 赵培希

  近日,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文件亮点之一是新增“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近年来,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也已在各大医院开展试点探索。据省卫生健康委官方消息,截至今年7月,浙江已有83家医院正在开展试点。

  “无陪护”,其实有陪有护

  11月2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病区,看到4名医护人员正推着移动病床匆匆穿过走廊,进入标着“无陪护病房”字样的房间。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心胸外科等病区的“无陪护病房”已试点运行十余年。

  所谓“无陪护”病房,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和护士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目前浙江的试点医院里,一般是在一两个科室试点,每个科室提供10多张床位。

  到底怎么陪、怎么护?从试点医院情况来看,有3个关键词。

  首先是时间。例如,浙江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有10张“无陪护”病床,配备至少两名护士在岗,每8小时进行轮班,3位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值,确保每班两人在岗。

  其次是配合。多元化“无陪护”病房护理员不仅提供穿衣、洗漱、如厕、喂食等生活照护,还要协助护士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行走等舒适与活动照护。

  再则是关怀。病房的人情味体现在点滴细节处。“刚做完手术时,不能喝水进食,医院还特地准备了喷雾器帮我润润嘴。”住在无陪护病房的吴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在术后最脆弱的时候,医护人员给予了悉心照护。

  “无陪护”病房,真能减负吗?

  “无陪护”病房,在欧美、东南亚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已推行多年,但在我国,不少病患及其家属仍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在于服务价格和护理质量。

  记者实地走访了各地医院,了解到浙江省人民医院面向术后病人收费:一对二服务160元/天、一对三服务120元/天;嘉兴第二医院面向术后病人收费150元/天;安吉县人民医院分三档按天收费:一对一服务160元、一对二服务120元、一对三服务100元;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面向术后病人收费180元/天……各地“无陪护”病房一对多的收费价格均不超过200元。

  而现下,患者家属自己请护工,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护工价格普遍在每天260元至350元。

  但也有网友质疑:如果一名护理员要照看多名病人,而且收费没有市场价格高,护理必然是会倦怠的。护理员的照护质量如何保证?

  10月初,潘女士的母亲因半月板磨损,被送入嘉兴二院进行人工置换手术,术后老人住进了“无陪护”病房。潘女士坦言:“如果病房内的患者病情相似,有基本稳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一对多的照顾模式其实不成问题。”

  眼下,浙江、福建、天津的“无陪护”试点,都采取了“按需分类”的办法,医生和护士会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照护等级,再由家属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陪护模式。

  从试点到推广,路还有多长?

  “经过正规医疗培训的护理员还是太少了,培训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爱加康健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瑾表示,放眼浙江,乃至全国,各地的护理人才水平和规模都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福建的一家护理公司负责人曾称,为了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运行,公司要从山西、天津等地调配护理员来填补人手不足。

  对医院来说,推广也意味着管理难度加大。“无陪护”服务归根到底还是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课题,不同病情、年龄段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

  站在患者角度,“无陪护”意味着家属对于医疗过程的参与感直接下降。再加上我国住院患者自理能力普遍偏低,如果家属不在身边,医护人员无法随叫随到,这也给医患信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还有不少群众认为当前“无陪护”服务的价格仍然偏高。有专家呼吁政府加大对困难家庭和群体的补贴力度,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档设置收费标准。

  据报道,日本“无陪护”病房,护理费基本在每天3000日元至5000日元(按当下汇率约合人民币约140元至230元),如果患者参加了国家的介护保险制度,其护理费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报销或减免,例如70岁及以上人群医保报销80%,个人自费20%。

  眼下,“无陪护”病房虽已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在“因院制宜”探索“无陪护”模式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推广的节奏,如此才能行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