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 一生护忠魂
守护英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本报记者 韩林园
俞琪
通讯员 史媛
9月以来,全省大中小学陆续迎来开学,年已八旬的蔡永法奔波各处,为学生们带来“开学第一课”。
在师资匮乏的年代,蔡永法曾是湖州市德清县的一名全科教师,几乎什么课都上过。退休后,他又重返讲台,只是讲课内容与过去稍有不同。他以自己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墓人”经历,为学生们讲述龙山十八烈士的事迹。
“烈士的鲜血不能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湮灭,我要永远守住它。”这是蔡永法用一生守护的承诺。
从杂草丛生到建起烈士陵园
松柏掩映中,德清县阜溪街道龙山茶山岭烈士陵园内,18名英烈长眠于此。
数十年来,蔡永法一有空就会到陵园打扫。但近来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墓地已被清扫干净,墓前摆放着水果、鲜花等。
守护青山忠骨,从他一个人的坚守成为了一群人的行动。
然而,回想起1950年的清明节,蔡永法永远忘不了眼前那个杂草丛生,甚至没有墓碑的烈士墓。
那是父亲第一次带他到烈士墓前祭扫。从父亲口中,蔡永法知晓了那段悲壮的往事。
1945年,一支新四军队伍在德清乾元镇金鹅山、大家山及乾元山一带与敌人激战,有18位战士献出了生命。战斗结束后,蔡永法的父亲和乡亲们含着泪,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村中许王庙后面的荒地里。
父亲去世后,蔡永法每年还是会坚持到烈士坟前扫墓。
成年后,蔡永法始终记挂着十八烈士,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25岁那年,他向上级汇报了龙山十八烈士的事迹,并号召青年们为烈士建造了一座土墓。买不起钢筋,蔡永法用自家山上的毛竹替代,用水泥浇筑了一块烈士墓碑,并刻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还移来松柏和万年青种上。
上世纪70年代,蔡永法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他说自己是“万能”老师,不仅教授语文、数学等科目,连唱歌也能教。当然,讲述十八烈士的事迹也成为他教学的一部分,他会带领学校学生和老师,一起前去扫墓。
199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蔡永法精心选择茶山岭作为烈士长眠的新址。当年10月,茶山岭烈士陵园正式建成。
2013年9月,烈士陵园启动改建工程。改建期间,蔡永法天天守在施工现场,监督施工质量。
历时3个月,烈士陵园修葺一新。
收集史料雕刻在碑石上
有了祭奠、缅怀英雄的场所,烈士的事迹也要“复原”。
几十年来,为了查明这些烈士的身份、找到他们的家人,蔡永法不断搜寻,想尽一切办法。
一次,听说同村有一名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人,可能知道十八烈士的名字,蔡永法立即找到他们家,不料老人已经搬走,蔡永法问到详细地址,急忙赶了过去。
“英雄的故事不能被忘记。”蔡永法在烈士陵园后面设立了一块烈士事迹墙,将他收集来的史料都雕刻在碑石上。
蔡永法记得父亲曾跟他描述的一个细节,十八烈士中有年龄很小的战士,站直了还没有枪杆子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才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30岁,大部分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更别说找到亲人。现在,我就是他们的亲人,茶山岭就是他们的家。”
数十年来,一有空,蔡永法就会来到陵园,清扫地上的落叶,修剪长长的枝叶,介绍烈士事迹的刻文淡了,他用墨水一笔笔描上去。
蔡永法的家人说,这些年来,光是笤帚都用坏了上百把。
讲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陵园已成为德清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平日里,蔡永法时常接到家长电话,邀请他为孩子们讲讲烈士的革命故事,他总是毫不犹豫一口答应。每逢学校师生、青年党员等前来扫墓,他也会为大家义务讲解,风雨无阻。
2019年4月2日,蔡永法曾任教的秋山中心学校成立蔡永法班,该校803班被授予“蔡永法班”班牌。蔡永法会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教授爱国主题教育课程,讲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龙山村还设立了“蔡永法工作室”,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首届“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的奖牌、奖状都陈列其中,成为宣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之一。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数十年如一日的信念。龙山十八烈士用鲜血守住了家园,蔡永法用承诺守住了烈士的荣誉。
蔡永法守护陵园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生死守望》,更多人因为了解而敬佩,成为支持者、传承者。
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护时光里,蔡永法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来自各方的的支持是他前行道路上的莫大动力。他受伤住院时,他的老伴和子女都会替他去陵园打扫。
当被问到这份守护是否后继有人,蔡永法自豪地说:“村里的党员干部,学校里的学生,村子里的孩子,都是我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