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40年放映3万场电影
九斤扛起时代梦想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朱悍晟
8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嘉兴海宁市的九斤电影珍藏馆,见到了63岁馆长徐九斤。
从拖板车手扛设备,到开面包车用上数字放映机,40余年来,徐九斤一直坚守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足迹遍布海宁以及周边县市10余个乡镇,用电影之美照亮乡村精神共富之路。
1分钱一张电影票
放得最多的是《少林寺》
1982年,22岁的徐九斤加入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他放的第一部电影是谍战片《保密局的枪声》。
“当时的露天电影,票价是1分钱一张,每次放映电影都好像是全村的一场盛会,有时候一晚上就有好几千名观众。”徐九斤从中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更感受到了电影对于村民的重要性。
徐九斤回忆,自己放映最多的电影是李连杰主演的动作电影《少林寺》。自己拿到电影胶片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跑,一连放了好几个通宵。
“《少林寺》引起观影热潮,留给一代人美好的回忆。”徐九斤至今还记得当时农村露天银幕下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一个电影放映员就像一位文化使者,行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播撒时代光影。
九斤挑起84公斤
梦想扛在肩头
时间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一度火爆的农村露天电影风光不再。但对电影的热爱使徐九斤下定决心坚守。
“送影上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电影放映设备有84公斤重,为方便出行,徐九斤将放映设备放在一辆拖板车上,常常一拉就是数十里。
“只要附近百姓有需求,我都会去放电影。”从乡村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从儿童福利院到敬老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拖板车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面包车,如今,63岁的徐九斤每年放映红色电影200余场次。
创建乡村电影文化节
带动乡村旅游
为了让大家真切了解到电影发展背后的故事,2015年,徐九斤出资在当地建起一家民间电影收藏馆——九斤电影珍藏馆,免费开放。馆内收藏有数十部不同年代的放映机、200余部电影胶片、3000余张电影海报、2万余册电影杂志,见证中国农村电影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中国乡村红色电影科普阵地。
徐九斤对乡村电影的坚守,打动了电影圈内的众多艺术家。202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首届“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在海宁市许村镇科同村举行。4年来,“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在当地打响“光影故事村”品牌,振兴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不少人慕名而来,在此领略电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