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接力从军 “海陆空”齐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本报记者 乐美真
“这几日适应训练的成绩都不错,而且被评上‘四有’优秀学员,很开心。但是暑假可能没时间回去看你们,爷爷、外公一切都好吗?”昨天,在校园内结束数圈夜跑后,22岁的潘越栋像往常一样拨通父亲潘作明的电话,开启关于学习、生活的一连串分享。
同一时间,在绍兴市柯桥区,49岁的潘作明心生感慨,直言儿子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潘作明曾在空军服役,他的父亲潘新潮是陆军,岳父吴松林是海军,现如今儿子也一脉相承,成为一名军人。
“这是我们整个家族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同的年代,同样的情怀,谈起一家三代人的从军报国之志,潘作明满脸自豪。
言传身教 好男儿就该从军报国
59年前,19岁的潘新潮做了此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服役。
部队纪律严明,训练严格,培养了潘新潮自律、端正、不怕磨难的意志品质。7年军旅生涯,他守过人烟稀少的偏远海岛,也在青海迎过风沙……
最让潘新潮难忘的事发生在1969年。那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同年10月1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的日子,他两次被派往天安门执行安保任务。
“那时,我能远远望见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如今已78岁的潘新潮回想起那段时光,仍难掩激动之情。
30年前,同样是在19岁的年纪,潘作明被招飞入伍,与父亲一样穿上军装,这一穿就是17年。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言传身教,我一直认为好男儿就该当兵,保家卫国。”潘作明说,那时除了日常部队训练,还要学习飞行理论,操作飞行技术,参与飞行员选拔。
“飞行学员淘汰率很高,我很遗憾没能从飞行学员成为真正的飞行员,但我始终记得第一次飞上蓝天,在云层中穿梭飞行的那种兴奋与自豪。”尽管遗憾,但潘作明坚决留在部队,服从组织安排,坚守在飞行部队后勤保障岗位多年。他说,只要能当兵,在哪都一样。
牢记教诲 军人是永不放弃的
成为一名军人,是梦想也是荣光。这一信念就像一枚看不见的勋章,在潘新潮家中代代传承。
2021年夏天,喜悦和自豪感染着潘家的每一个人。当时19岁的潘越栋经过层层选拔,如愿拿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父辈、祖辈都是军人,从小受他们影响,军魂就像种子在心里撒播、生长。”潘越栋说,一家三代从军,且“海陆空”齐全,用时间书写着各个时代的家国情怀。
受家庭影响,青少年时期的潘越栋生活就十分自律。父亲教导他,凡事要有规矩、有纪律,若因贪玩误了时间,会让他用罚站把时间“补”回来;培养他拥有强健体魄,潘作明每周都会带他绕瓜渚湖跑步,后来又买来专门的体育器材,进行系统化的体能训练。
“高三那年,我决定参加招飞考试,报考空军飞行学员。”潘越栋记得,当自己慎重地告诉父亲这一决定后,父亲问了一句“部队训练艰苦,纪律严明,你能坚持吗”,语气十分严肃。但潘越栋发现,父亲的脸上有淡淡的笑容,他知道那是欣慰与鼓励。
“后来我顺利通过考试,得益于父亲常年对我的‘魔鬼训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潘越栋直言。
“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军人是永不放弃的。”潘越栋说,这是当年父亲入伍前,爷爷告诫父亲的话,后来父亲把这句话送给了他。
飞上蓝天
实现父亲未完成的梦想
加满油门、推杆俯冲,当速度表显示达到既定参数时,带飞教官向后均匀拉杆,飞机开始垂直向上攀升。潘越栋还记得,第一次斤斗飞行时的紧张与兴奋,他调整呼吸,抬头看向天地线,努力回想平日里教官的指导,最后成功克服眩晕感,飞机安全返回跑道,飞行训练成绩全部合格。
2021年,潘越栋被录取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学员,随后又经严格考核,被空军航空大学推荐为“三校生”,取得北京大学“双学籍”飞行学员资格。
“双学籍”空军飞行学员是空军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学校培养的“双学士”尖子飞行员,在符合条件的飞行学员中选拔品学兼优、高考成绩优异者,分别推荐至三所学校进行军地“双学籍”联合培养。“双学籍”空军飞行学员先分别在三校学习3年,再到空军航空大学学习1年,注册空军航空大学和地方高校“双学籍”。在地方高校学习期间,享受军队院校飞行学员相关待遇。毕业考核合格的,颁发空军航空大学和地方高校同时具印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按规定分别授予相应学士学位。
如今的潘越栋,已圆满完成大学学业,正投入紧张的飞行理论学习,为即将到来的飞行训练、选拔做准备,他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
“希望有朝一日能飞上蓝天,驾驶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这不仅是我的目标,也是实现父亲未完成的梦想。”潘越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