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曲折 前途光明
听听名人的高考故事
又是一年高考录取季,考生们是否正翘首以待心仪的录取通知书、期待着精彩的大学生活?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它无法完全决定每个人的终点,却无形中提供了前行的方向。细数时间长河,不少著名作家与学者有着属于自己的录取故事,带着专属的时代烙印和青葱记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钱钟书:
数学15分上清华
钱钟书,1910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在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钱钟书一生喜欢读书购书,遇到喜欢的书,“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
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有意思的是,他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惯例,是不得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不过,因为钱钟书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特优(国文考了第一名,英文满分),于是,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大笔一挥,破格录取了钱钟书。
1979年,钱钟书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美国,4月23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座谈会上,有人问及此事,钱钟书说:“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说来也巧,罗家伦的录取经历与钱钟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917年,罗家伦参加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数学0分,其他各科成绩平平,唯有作文得到满分。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爱惜其才,找了校长蔡元培开展游说,最终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
11年后,31岁罗家伦成为国立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
麦家:
因数理成绩优异上军校
麦家,原名蒋本浒,1964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蒋村,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是首位被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等。
他在《非虚构的我》中,详细回忆了自己考学的经历。1981年,麦家参加了高考,当时的录取率仅3%,全班54个人仅3人上了录取线,麦家就是其中之一。他笑言自己是“险胜”,分数仅勉强够上提档线。他在医院体检时,偶遇了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负责招生的首长,他向那位首长表达了自己想进军校的意愿,只是分数不够。
得知麦家数学是满分、物理也有98分的高分时,那位首长给了他一次参与学校招生体检的资格。幸运的是,麦家的体检结果“一路绿灯”,5天后,他收到了首长亲自签发的录取通知书。
进校以后,麦家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是做情报工作的。
后来,麦家渐渐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兴趣。1986年,他阅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激发了“像写日记一样写小说”的热情,于是他投入创作。
1988年他的小说处女座《变调》正式发表,自此,他打开了小说之门,并所向披靡。
余华:
高考落榜后成了一名牙医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嘉兴人。他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代表,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运用方式,采用错位时空等手法,著有《活着》《许三多卖血记》等作品。
1977年,余华参加了恢复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落榜了。
他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1978年,他又考了一次,还是没考上。
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了一年,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
“命运的安排让我去做了牙医,这个我最不喜欢的工作,冥冥中也促成我投向文学的怀抱。”
余华思考自己的未来。就是这一刻,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
综合清华大学网站、各界导报、《非虚构的我》、黑龙江作家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