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9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李德仁、薛其坤院士获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李德仁、薛其坤院士获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

  今天,带大家一起走近这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李德仁:一门三院士

  在江苏泰州姜堰溱潼古镇,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居,游人到此会听到导游讲这样一句话:“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一门三院士。”“一门三院士”指的是李德仁和弟弟李德毅,以及他们的堂弟李德群。

  院士兄弟的六世祖李承霖,是清朝道光二十年的状元。在院士旧居,厅堂上至今悬挂着80字家训,一代代激励着李家子女的成长。李家三院士均有出国学习经历,无一例外,学成后都选择回国。

  李德仁:让测绘遥感强国惠民

  1963年,李德仁获得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归母校,任教至今。40年来,李德仁始终以"科学为国家服务"为己任,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胸怀祖国,不懈创新,是李德仁科研人生的关键词。85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荣获中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后,将其所获奖金800万元人民币全额捐赠。

  李德毅:探寻未来人工智能之路

  李德仁的弟弟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著名人工智能学家李德毅。

  李德毅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李德毅决定回国工作。

  李德毅深知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研事业,见证了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从起步到成为世界领先力量的全过程,在计算机工程、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李德群:在材料领域耕耘

  从空调到手机,我们日常所见的塑料外壳上那层仿金属涂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外观,也增强了耐用性。这些成就,归功于智能型塑料注射机的高效运作。李德仁院士的堂弟,李德群院士,为这一关键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78年,33岁的李德群进入华中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8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他下放到县城当了10年技术员。1986年,41岁的李德群应邀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收到了留美工作的邀请。但是,怀着科研报国的坚定信念,他毅然选择回到母校,率先开创数字化材料成形研究的新方向。

  2022年9月5日,李德群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享年78岁。

  李氏家族的“一门三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薛其坤:“7-11院士”

  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雷打不动地坚持了30多年。他有个外号,叫“7-11院士”。“7-11”工作习惯的养成,源自薛其坤在日本求学期间接受的“魔鬼训练”。

  1999年,不到36岁的薛其坤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5年,他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随后,他率领团队朝着一项“从0到1的突破”发起冲击——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现的条件非常苛刻,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每次失败后,薛其坤就会再次带着团队优化样品、改进方法。2012年初,团队似乎解决了所有能想到的问题,但实验结果离最终成功看起来还非常遥远。

  攻读硕士期间,他用到的实验仪器是场离子显微镜,样品是金属针尖。在导师的严格监督下,薛其坤每天至少要试做3个针尖,两年做了1000多个针尖。他认为,虽然这段时间没有发表任何文章,但熟练掌握的实验技术,对后续工作帮助很大。

  薛其坤身上的这股子韧劲从哪儿来?他说,自己生长于山东蒙阴县的山村,是沂蒙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怕挫折、“皮实”。打小就想当科学家,但也遇到不少挫折:考研考了3次,博士读了7年……他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是“不能耍小聪明”“既然不是天才,那就做好‘笨人’”。

  在很多人眼里,薛其坤是个“矛盾统一体”。他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一面,作为科学家却处处求“新”,想法经常跟大家不一样。有学生科研遇到困难,他总是及时鼓励,还经常给实验室的同学带夜宵;但碰到不太认真的学生,他又会严厉批评,要求反复修改论文,每个版本都要发给他。

  薛其坤说,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工作,不分昼夜地工作,争取不枉花国家一分钱,对得起国家对我们这个实验室的支持。

  2012年10月12日,薛其坤收到一条短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他迅速返回实验室,组织团队设计方案,多次重复验证。经过2个月的集中测试,大家终于得出了完美的实验数据。那条短信,至今保留在薛其坤的手机里。

  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后,立即引起国际物理学界轰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评价,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随后,薛其坤迎来一系列高光时刻: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2年,菲列兹·伦敦奖……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薛其坤对科研的极致追求没有变。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工程院院士馆